現代教育學告訴我們:學習的根源在于思考,產生疑問是學生學習的誘因,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的根本保證。但是,在科學的課堂中,許多教師總會感嘆:現在的學生只是熱衷于做筆記,越來越不喜歡提問了。他們常為學生不能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茫然無策。
我覺得,要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教師應當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特點出發,在教學中應用一些學生能主動發現問題的策略。
一、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是發現和研究問題的基礎。觀察是科學探究的前提。在科學課中,要進行探究活動,必須組織學生主動去觀察、去發現,逐步養成認真觀察的意識和習慣,這樣才能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也才有利于進一步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形成良性循環。科學課從三年級開始的,學生好動、好玩的天性占主導地位,學習活動中粗心、觀察不仔細的學生占較大比例,如果對學生說,請你仔細觀察,效果往往不大,也難持久。
小學生對魔術、氣功等倍感神秘,教師要能巧妙利用,使學生領悟出觀察的重要性,將對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受益終身。例如在上課伊始,教師表演了一個小魔術(如:用黃白兩張同樣大小的紙,先叫學生仔細觀察黃紙在前,用筆一卷再打開,變成白紙在前),讓學生猜一猜是怎么變的,有誰觀察清楚了嗎?然后,教師抓住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不失時機地與學生一起分析小魔術,讓仔細觀察的意識深入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最后鼓勵孩子多留心周圍的自然界,多觀察身邊的世界,多猜一猜,多想一想,多比一比,使觀察能力與學生認知探究能力一起發展。
二、精心設置好研究材料,誘發學生的提問興趣
精心設置好研究材料,誘發學生的提問興趣,是發現和研究問題的起點。良好的學習材料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感知。教師對研究材料的設置程度如何,直接影響學生發現和探究問題的效果。趣味性的材料能激發學生認識探究的興趣,典型性的材料則是完成探究學習任務的根本保證。
例如,在進行《紙的觀察》的教學時,我用一張不會滲水的紙畫放在水里,提問學生:一張紙畫掉在水里了,能撈起來嗎?你有什么問題,想知道為什么嗎?學生個個伸長了脖子,困惑的眼神溢于言表。然后,教師向學生展示厚薄、軟硬、韌性、吸水性各不相同的、常見的紙,讓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差異,通過討論、研究知識共性;同時也為后繼的《造紙》和研究《不同用途的紙》做準備。
又如“擺的秘密”一課,我讓學生首先觀察擺,然后做實驗:在10秒鐘內,擺的擺動次數是多少?當全班12個小組將數據匯報(教師在黑板上做記錄)之后,啟發學生仔細觀察這些數據,看有什么問題沒有。結果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和提出了問題。有的說:“我發現我們小組的擺比別的小組的擺快一些。”;有的說:“我發現我們組的擺擺動到最后停下來了。”;有的說:“我發現我們與他們組的擺做得不一樣,我們的長而他們的短,所以擺動不一樣。”;……有的問:“為什么同樣是10秒鐘,每個小組的次數都不一樣呢?”;有的問:“為什么擺到最后都要停下來?有沒有不停的擺呢?”;有的問:“到底是長得快還是短的快呢?”……在許多的問題之中,教師讓學生進行篩選和分類,確定本節課能夠解決的問題,經過討論,學生一致認為“擺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是今天要解決的問題。
通過觀察發現了問題并明確了問題,這是思維的結果,也是創造性的體現,同時也為分析問題作好了準備。
三、創設良好的研究氛圍,刺激學生的提問動機
創設良好的研究氛圍,刺激學生的提問動機,是師生探究交流的平臺。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使學生活躍起來,讓學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在上課的起始階段,教師應用最短的時間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上來,對于使他們主動去發現和研究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進行《照相機和眼睛》一課的教學時,教師給每組一張相片,讓學生觀察一會兒,說說相片里面有些什么?然后啟發學生:相片是怎樣拍出來的?相片和我們的眼睛看到的東西有什么異同?很快,學生就進入了照相機和眼睛的研究上來了。
用謎語、游戲、故事、多媒體等引入,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和鍛煉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教師將學生發現的問題介紹給全體同學,讓大家動手動腦,培養良好的交流合作意識。小組內學生發現的問題,鼓勵組內學生共同幫助解決,解決不了的,再提交班級討論;進行“看哪個小組提出的問題多、解決的問題多的比賽”等等形式,加強學生間的合作,培養學生樂于合作和交流的精神。教師多進行恰如其分的表揚鼓勵,發揮評價的激勵機制,使學生始終保持對科學的興趣、對探究為什么的興趣。為今后樹立科學的人生觀打下了前期的基礎。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東方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