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評價是語文教學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課堂教學作為教學活動的主要環節,其評價對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一理念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情況是評價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依據。
當今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備受人們關注,作為身在語文教學一線的教師應冷靜思考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人們熱衷于教法和學法的探討,忽視了教學的根本——學生的個體學習的主動與學習的變化性。我們要弄清教學的主體是什么。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專家經歷了從雙邊活動到學生為主體的討論過程。語文教學要回歸本質就必須明確誰是教學的主體。以學生為本,學生是教學的內因和主體;教師是教學的外因,在教學中起指導促進作用。即學生是否愿意接受學習是教學活動實施的關鍵。只有當學生這一主體運轉,才有了實質意義的教學,這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學。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教學強調學生的心理感受與學習狀態。
我認為學生的學習情況應從以下幾方面來評價:
一、學習狀況
有效的學習是積極的學習、主動的學習。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能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就能激活學習的主體,使學生處于最活躍的思維狀態,最佳地接收教學信息,有效地誘發良好的學習動機。教和學得到了和諧的發展,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就會隨之大幅度提高。調動積極性的手段關鍵是活動聚集人心,趣味激活欲望,使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學習活動。在積極參與中獨立思考、自由表達、主動探究。一位老師在教《狐貍與烏鴉》時,做了許多頭飾,讓學生兩人一組練習,然后指名上來表演,讓全班同學評議哪只“狐貍”最狡猾能騙到肉,哪只“烏鴉”最聰明,不會上當。學生興趣濃厚,爭著表演,這樣不僅使學生深刻理解了課文說明的道理,同時又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合作精神。這樣的課是追求互動的課、思考的課、探究的課,當然是有效的教與學。
二、學習方式
評價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標志就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否發生“革命性”變化,具體地說就是由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個體學習轉變為合作學習,接受學習轉變為探究學習。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都是采取“灌輸式”,教師整節課都在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只能無條件接受,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上充當主角,學生都是配角。這樣既剝奪了學生思維空間,也占用了學生的課堂時間。即使裝進肚子里的知識,也不會被有效地吸收。因此,教師現在應轉換角色,把學生變成主角,把自己變成配角,給足他們探究、合作討論的空間。這樣他們才能想辦法充分發揮主角的作用,且把這臺“戲”演好,當然教師在這里面也要發揮配角的作用。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想方設法籌劃下一臺“戲”如何演。
三、學習體驗
有效學習應該給人興奮、輕松、愉快的心理感受。有效教學強調創設學習情境,就是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使之擁有豐富的學習體驗。閱讀的自悟、思考的覺悟、實踐的感悟、交流的醒悟,都是難得的體驗。沒有熱情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考出高分,但卻不能讓學生有愉悅感;沒有興趣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考出名,但卻不能讓學生有幸福感;沒有自主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考出國去,但卻不能讓學生有成就感;沒有渴望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考上大學,但卻不能讓學生有歸屬感。富有情趣、富有啟發、聯想豐富、見解深刻、出人意料、簡潔生動、比喻形象等都是積極的情感體驗。正是有了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才能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煥發學生的求知熱情,正是有了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才能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才能擁有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胸懷和立場。有一位老師在教《草原》這一課時,先讓學生邊聽蒙古族的歌曲邊欣賞一段草原景色的視頻,讓學生對草原有個感性認識,這樣學生在學課文時對“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及“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就沒有了疑惑,從而體會到草原的遼闊以及草原人民到百里外歡迎遠客的誠心,更深刻地理解了課文的中心:民族團結。在指導精讀課文時先讓學生速讀課文,看寫了幾個場景,再細讀課文,每個場景人們的表現。這樣的課程可以用課文中的兩個詞“渲染”和“勾勒”來形容,前面聽歌和看視頻是“渲染”,創設學習情境,后面教學是“勾勒”,引導學生閱讀、思考、交流。
四、學習能力
基礎教育的能力目標可以概括為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等。學習能力的類型有理解力、記憶力、思考力、分析力等,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能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
總之,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還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賞識學生,教學中,教師還要融入自己的情感。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胥浦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