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離不開老師的提問。好的提問猶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好的提問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層浪花,能打破學生腦海的平靜,使之漣漪陣陣,甚至波瀾迭起。那么,我們又如何掌握課堂提問的技巧呢?以下是我對這些問題的初步探討。
一、把握住最佳時機提問
要使提問收到最佳的效果,就必須把握住最佳提問時機。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疑難掌握時機,及時回答。必須在學生具備了憤悱狀態,要想“知”又不能立刻“知”時,幫助學生解決疑難疑難問題。即所提出的問與學生的思考,質疑相吻合,并在學生有思、有疑,正要提出問題而苦于不知怎么樣表達之時提問。此外,就是在講到重點、難點或需要根源的地方時,通過提問,突出重點,解決難題,找出事物的本質和根源。
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反應,在其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或樂于接受時適時地提出問題,這樣就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考,積極主動地回答教師所提的問題。這種提問的時機一般出現在學生已經進入上課的狀態,已將注意力放在課堂學習之中。這時老師已無須督促學生認真聽課,只要以問題作為引導就可以讓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
二、提問對象要有針對性
課堂提問要充分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要因人而異,適度提高。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提一些淺顯的要求,如在教《皇帝的新裝》時,可以讓他們找出文中主要寫了哪些人物,他們做了些什么事?這樣一來,學生就覺得有話可說了。這時,老師要適時地給予贊揚性的語言,增強他們的活力。對于學習積極性較高的同學,要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優勢,可以讓他們多做一些拓展性思維的題目。如在分析《皇帝的新裝》時,教師提出這么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么多大臣和百姓看著皇帝光著身子舉行游行大典,卻無人敢說出真相,最后讓一個小孩子來揭穿騙局呢?這是一個學生們都很熟悉的童話故事,對于里面的情節,大家都了如指掌。但這個問題只有那些積極性較高的同學才能馬上投入到課文情節當中去認真思索,以獲取答案。
這兩個問題顯示了課文學習的主要目標,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課文的關鍵上來,能使學生潛心思考、深入鉆研。
教育心理學家向我們揭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從問題開始。一個好的問題猶如一條紐帶,會將師生間的認識和感情緊密聯系起來,架起師生雙向交流的橋梁,而且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課堂上教與學的和諧發展。學于思,思源于疑。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意圖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并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從而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高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廣西上林縣白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