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時常可以看到一些有關中小學生自殺和殺人的報道,一幕幕慘劇令人觸目驚心,唏噓不已。為什么年輕的生命如此脆弱?為什么中學生視別人的生命如同草芥?從生命意識的角度看,這是生命意識淡薄的表現,他們不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輕易處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因此,生命教育迫在眉睫。這是個嚴肅而現實的問題,俗話說“文以載道”,語文學科在對學生進行祖國的語言文字教育的同時,也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教育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是學校和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史懷哲認為,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他們都沒有高等與低等、有價值的和沒有價值的分別,我們應該寬容和尊重他們的存在。因此教師首先應該教育學生如何尊重生命。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借保爾·柯察金之口闡述了生命的意識和價值。匈牙利著名詩人裴多菲也同樣寫道:“生命誠可貴”。美國作家房龍的《<寬容>序言》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例子。勇敢的先驅者為了開辟美好的新天地,敢于懷疑祖先的智慧,沖破專制主義的禁錮,離開無知山谷,艱苦跋涉,探尋外面的世界。他不顧迫害,回來把自己的發現告訴了人們。但無知山谷的村民竟用沉重的石塊砸死了他,并拋尸山腳。雖然村民們后來后悔莫及,為他樹立起了豐碑,但為時已完。慘痛的教訓深刻地告訴我們:我們不僅要尊重別人的思想,尊重別人的主張,更要尊重別人的生命,寬容地對待每一個人!
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珍愛生命是人的天職。青春少年處在人生的花季,也處在人生的雨季。在成長過程中,他們有煩惱、有困惑、有迷惘,甚至會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學中,要通過一些具有生命意識的課文,借助一些生命的參照,幫助學生堅定信念,樹立信心,引導學生善待生命。生命是脆弱的,甚至只是一場小小的災難、一種不期而至的疾病、一件微不足道的器具,生命就會不堪一擊,就像史鐵生二十歲那年“從最狂妄的年齡跌入黑暗的深淵”,然而,生命又是堅韌的,殘廢了雙腿的史鐵生走出了自殺的陰影成了馳騁文藝界的巨人。 《我與地壇》(節選)中,作者思考生死、思考生命。他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史鐵生讓充滿劫難的生命活得輝煌燦爛。司馬遷遭受宮刑,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情況下,隱忍茍活、忍辱負重,終于寫出了被魯迅贊譽“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巨著《史記》。讀完《報任安書》,學生就會明白,完成《史記》是司馬遷善待生命的最好回報。
除了在語文課中挖掘生命教育的教材外,我們還可以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滲入生命教育的內容。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生命教育,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的滲透,增強生命意識,而且反過來也增加了語文教學的內涵,使兩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作者單位:河北省冀州市周村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