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威廉·杰姆斯曾說過:“人性最深層的需要是渴望別人的贊賞,這是人類之所以有別于動物的地方。”許多偉人的成功都是因為父母的賞識、老師的賞識,正是這種賞識不斷激勵著他們,讓他們堅定地走向成功。
教育的奧秘在于堅信學生“行”。每個學生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和成人一樣,就是渴望受到賞識和肯定。教師的賞識就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會滋潤學生純潔的心田,增強學生對學習、生活的自信心,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的興趣;教師的賞識就像夜空中的燈塔,指引學生前進的方向。教師要給孩子前進的信心和力量,哪怕是一次不經意的表揚,一次小小的鼓勵,都會讓學生激動好長時間,甚至會改變整個面貌。
一、要做到尊重每個學生,永遠用溫和的態度對待學生
教育既要把社會共性的東西內化給學生,又要使學生個性的東西外話為社會價值。這就決定了教育者要尊重學生個性,在科學的人性觀指導下利用發展個性。人人都有受尊重的權利,對于學生也是一樣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應當向尊敬上帝一樣的尊敬孩子。”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便會尊重他人。很久以前很多教師不注意與學生交談的語氣,結果對學生造成了傷害,這是教育中經常出現地誤區。新課改要求教師要蹲下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就是要教師從平等的地位出發,不擺教師高高在上的架子,把學生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和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學生更需要的是教師的傾聽,安慰。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當發現學生犯了錯時,教師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溫和的態度對學生講清楚問題的后果和嚴重性,讓學生認識自己的錯誤,當然還可以用溫和的語氣進行適當的批評。只要教師放下架子,做平等對待學生的老師,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就一定會走進學生的心靈。
二、要做到信任學生,做學生最信賴的朋友
在學習和生活中,光有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是不夠的,還要與學生建立相互信任,讓自己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對學生的信任,做學生的朋友,能夠激發孩子內心的動力,讓學生體會到被尊重和認可的快樂。他們會在充滿信任和友好的目光與語言中,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功,實現他們心中的理想。而建立和學生之間相互信任的最佳手段,也莫過于把自己放到學生的位置上,這就是新課程提出的教師角色的轉變。
作為教師在學習新課程理念的時候就應該學會換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當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夠迅速以學生的位置和角度來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不僅如此,換位思考,還是一種了解學生真實想法,快速拉近和學生心靈距離的有效辦法。
總之,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尊重、關心和信任的友誼關系,要尊重與理解學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與友誼。
三、要做到了解每個學生,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
教育的機會是從學生的行為表現、精神狀態上體現的,教師在學生的各種表現中,從平常看出不平常,從正常中看出異常,從可預見的變化看出契機。教師要注意學生內心的需要與感受,體會學生的心聲、苦惱和心理矛盾,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應該實事求是。無論是批評、表揚和評價,都要切合實際,有禮有節。不了解學生,教師又怎么幫助和教育學生呢?當學生在生活中或是學習上碰到困難,我們要教會他們不要灰心喪氣發脾氣,而是要高高興興地對自己大喊一聲太好了。我們每個人都隨身攜帶著一個看不見的法寶,它的一面寫著“太好了”,另一面寫著“太糟了”。要知道這個法寶會產生驚人的力量:它能讓你獲得財富,擁有幸福,享受快樂;也能讓這些東西遠離你,讓你整天和煩惱糾纏不清,讓你一生都不快樂。所以,這里我們要教給學生一句話:面對得失,享受快樂,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計較得少。
我們提倡的賞識教育,不是一味地、無原則地表揚學生,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不能只盯著學生的缺點,要盡量尋找學生的閃光點,然后讓這些星星之火,通過老師的贊賞將其放大,從而使其形成燎原之勢。做到贊揚與批評、寬容與懲罰、摯愛與嚴厲的完美結合,確實是一種教育藝術,是一種教育智慧,這應該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育價值理想。在促進課程改革、落實新課程理念中,教師不妨對學生鑒定者這樣一個信念:“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要適時、適度地表揚、鼓勵我們的學生。因為,賞識鼓勵有著獨特的教育功能能。
總之,賞識教育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學校快快樂樂地學習,輕輕松松地生活。讓賞識教育在新的課程理念下發揮更大的功能吧!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