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是人類在勞動中創造的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形式。“大凡人之感于事,則必動于情,然后興于嗟嘆,發于吟詠,而形成詩歌矣。”(白居易《策林.六十九》)詩是用精煉、形象、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的語言創造出獨特感人的意境,來反映生活,抒發感情的。
小學語文教材中緣由許多詩歌,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讀詩,揣摩、領會、理解詩的意境,使之從中受到教育,得到啟示,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
詩是要有意境的。意,就是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詩中描繪的具體景物和生活畫面。意境是詩人藝術構思的結晶。
詩人一般不直接說出自己的思想為何,感情為何,而是把這種思想感情熔鑄在他所描繪的具體的生活畫面里,造成情景交融,使景中有意,意中有景。詩的意境總是虛實相結合,虛實相生的,使讀者在讀詩的過程中產生想象的,有回味的余地,例如教學《敕勒歌》一詩時,如果只用語言描繪草原是如何的遼闊和壯美,那也是顯得空泛無力。于是我在教學時,先放一首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激發學生的思維。寂靜的教室,悠揚動聽的歌聲,把學生帶入一望無際的茫茫大草原的壯麗景色中。然后讓學生朗讀課文,同時投放影片,展現高聳的陰山,廣闊無垠的碧綠草原,成群的牛羊,牧民縱馬揚鞭在草原馳騁的畫面,這些畫面能把四句詩的意境充分顯示出來。讀完課文之后再讓學生思考:聽了音樂、看了這段影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學生很快能夠領悟到這首詩歌自由奔放的感情和對北國草原壯麗景色的贊美之情。再如,教學馬致遠的那首膾炙人口的散曲《天凈沙·秋思》時,也可以結合幻燈圖片,畫面傳達出的是一種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凄涼的氛圍。在這樣的境界里,一個“斷腸人”正踽踽獨行。結合二胡曲《江河水》的配樂要求學生聯想除了課文提到的之外,還有哪些景物能體現“斷腸人在天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通過電教多媒體的圖、文、聲、像功能創設情境,調動學生視聽感覺器官的積極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學生視聽之前或之后,教師或提出問題,激勵探索;或開啟思路,強化要點,品味詩詞中的意境,理解蘊含在形象之下的深層內涵的藝術境界。
引導學生理解詩的意境,是詩歌教學的根本所在。要理解詩的意境,離不開讀。通過讀才能激發出聯想和想象來。詩是借助于想象進行創作的,在詩中最明顯的特點是集中和跳躍,詩人的豐富想象力和詩作的賦、比、興手法的運用,將現實生活重新進行組合、加工,才創造出藝術形象。我們在讀詩的過程中,要將詩人凝練、集中或省略了的生活和人物,加以補充,使詩的畫面充實、完整,就需要進行想象。當然這種想象不只是客觀事物的再現,還應當是通過分解、組合、推測,進行新的創造。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過程。因此,要使學生從語淺意深、語近意遠中理解詩,必須運用語言手段,利用他們所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識,引導他們按著詩的感情線索去想象和聯想,使詩所描繪的形象浮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去認識詩的意義,自然會進入詩的意境。
古代詩詞是我國優秀的文學藝術,對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的需要,如果利用電教手段輔助教學,用生動形象的畫面、美妙的音樂,直觀地再現詩詞的內容;創設一種感知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激起他們的創新思維;并通過自主學習,提高對古代詩詞意境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長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