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下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行為,轉變教學觀念,成為探究情景的創造者、學習材料的提供者、實踐活動的促進者、科學民主的示范者,使學生會學、自主、探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關鍵詞:創設者 提供者 促進者 示范者
目前,課堂教學仍是我國中學教育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指導學生自行探究獲取知識是生物課堂教學改革主要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轉變觀念,成為探究情景的創造者、學習材料的提供者、實踐活動的促進者、科學民主的示范者,使學生會學、自主、探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一、探究情境的創設者
1.學生探究興趣情境的創設者。在新課標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新觀念:從指導學生“學會”轉為引導學生“會學”;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應根據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產生自行探求知識的興趣,主動參與的激情。如《通過激素的調節》一節課,根據教材“問題探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通過討論,明確血糖平衡的途徑,為血糖平衡的調節創設情境。
2.學生提出問題情境的創設者。教師要在認真學習大綱,掌握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圍繞探索學習的主題,遵循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感興趣的原則,進行精心設計,激發學生,把學生引入到設疑——實驗探究——分析發現——解決問題的主動學習過程中去。
二、學習材料的提供者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會學”,要讓學生通過收集事實,參與實踐,親自觀察、實驗與操作,通過動手、動口、動腦去獲得知識。因此,教師要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造條件,提供材料。
1.學習材料的特點有結構的材料可以是儀器、儀表、圖表、數據、圖片、實物、標本、電教媒體資料等。學習材料必須具備以下特點:①科學性,②指向性,③趣味性,⑤簡易性,⑥穩定性。學生在學習中,一步一步進行實驗、研究、討論、分析、思考而獲得知識。
2.教師要提供適時、充足的學習材料。(1)在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去找材料,選擇材料,提供材料。其次,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材料一定要充足:一是數量足夠,保證學生能分組或個人進行實驗操作、觀察分析。(2)材料能保證研究的問題得到解決,而適時提供材料則是教師調控步驟的需要。
三、實踐活動的促進者
在創新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探究活動的主體,教師承擔著指導者的角色,教師要保證和促進學生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是學生探究實踐活動的促進者。
1.學生探究實驗的促進者。學生提出探究課題后,隨后就要進行實驗、觀察、記錄、思考、研討,尋找問題答案。(1)教師要在學生自行探究的過程中注意觀察他們是怎樣研究的,了解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數據記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根據學生的探究進程,及時調控實踐活動。(2)教師還應善于捕捉學生在實驗中的創造閃光點,不時地給學生以進一步發現的動力,促進學生對探究實驗的進一步研究。
2.學生研討問題的促進者。在學生研討活動中,教師一方面要見機提出問題,挑起矛盾,促使學生發表意見,讓學生間的思維激烈碰撞。另一方面教師要幫助學生歸納、整理問題,把握研討的方向,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探討。教師在學生整個研討活動中,只起穿針引線的促進作用,絕不包辦代替。
四、科學民主的示范者
在創新課堂教學中,需要優良的學習環境,教師是這種學習環境的創設者和示范者。
1.教學民主的示范者。教師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教學民主,尊重學生,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尤其是不同的意見,使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師既是良師、更是他們的益友,相互之間可以討論,甚至無拘無束的爭論,而沒有距離感,那樣,帶給學生的將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師生之間水乳交融的一種幸福感。不言而喻,這將是促進學生自行探究獲取知識的最理想的人際環境,這一環境的創設者是教師,而且主動權在教師手中。
2.研討氛圍的示范者。教師要把課堂中大部分的時間留給學生,使學生能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活動,觀察、試驗、思考、分析、討論,教師不要急躁,也不要催促甚至干預。應該知道,學生在自行探究的過程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各種情緒在課堂中有表露是很自然的事情。其次,教師要給學生比較自由的空間,不指責、不批評,給予理解,給以點撥和適當的引導。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更加活躍,探索的熱情才會更加高漲,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3.科學品質的示范者。實事求是是學生應具備的基本品質。教師應以自己的言行為學生樹立求實求真的榜樣。對學生的錯誤用事實來證明,不責備,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也體現教師實事求是的精神。
長期以來,教師一直都是講壇上的主角,由于招生考試制度還將長期存在,注入式與新課標教學思想的不符雖然也還將持續,但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還是應該盡快從講臺上走下來,變演員為導演,變主角為配角,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示范者的任務,為祖國新世紀創新人才的培養作出一份貢獻。
作者單位:廣州市華師附中番禺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