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是一個包括聽、說、讀、寫的操練和語言信息的輸入輸出的實踐過程。 因此,必須把學生置于運用語言的活動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練,從模擬交際到真實交際,以期達到真正掌握英語。教師應為其創造良好的客觀條件,才能有效地實現。因此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訓練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是實施英語素質教育的關鍵。
一、優化學習氛圍,創設會話環境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一定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學英語、用英語的環境,如在室內設置英語墻報、英語畫刊等,在室外開辦“英語角”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在課內外經常用英語進行會話,課堂上運用掛圖、投影片等創設情景,用英語看圖說話,用英語扮演角色,用英語搞搶答賽,用英語進行思維和想象,最大限度地創設會話環境,使學生學習英語有一種自我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興趣和動力。
二、優化教學內容,實踐語言“內化”
要優化教學內容,就必須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材內容生活化,讓學生感到書本語言和我們生活實踐貼得很近,對教學內容具有親切感,進而產生濃厚的求知欲,強烈的進取欲,變被動吸取為主動探索,因此,創造性地鉆研教學內容,在利教、便學、易記上下工夫,在培養學生能力上下工夫,是切實有效的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優化教學過程,必須把重點放在提高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上。必須糾正從書本回到書本的一讀二背的簡單識記,而要從識記、操練向運用飛躍。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使學生聽、說、讀、寫四種技能得到全面發展,并能綜合運用,必須通過強化訓練,提高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能力,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比賽活動,如閱讀、講故事、唱歌等提高學生外語素質,實踐外語“內化”。
三、優化教學活動,提高運用能力
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切忌死記硬背,而要千方百計強化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在訓練中,我們要努力融知識性、趣味性、靈活性于一體,追求最佳的表達效果。如訓練造句能力,教師可以先提問“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學生根據各自的志愿作出不同的回答:“I am going to be a teacher/a worker/an officer/a cleaner...”教者還可繼續問“why?”通過訓練,學生不但可以鞏固已學詞語,而且能學會根據語境變化,作出相應的反應,正確的應答,提高英語運用能力。
當生活中這些熟悉的畫面再現在同學們面前時,學生自然會情緒高漲,躍躍欲試,他們會揣摸不同身份人物的心理,模擬出各種不同的語言、動作、神態。這種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訓練,可以使新舊知識融會貫通,使書本知識交際化、課堂活動生活化,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可以得到顯著提高。
作者單位:河北省故城縣聚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