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校教育活動中,學生體會最深刻、最強烈的就是師愛,師愛是教育成功的源泉,有了師愛,教育活動才賦予了生命力,才能培養出同樣有愛心的、有創新精神的新一代。本文從六個方面對師愛進行了剖析,旨在使我們每位教師都擁有這樣的大愛,無愧于時代賦予我們的職責。
關鍵詞:教育 師愛 教師
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么教師的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教師無私奉獻愛心的典范。所有學生,無論是智商高的還是智商低的,無論是家庭條件好的還是差的,無論是安靜聽話還是調皮搗蛋的,都需要老師的愛。老師的愛與尊重是照亮學生心靈窗戶的燭光。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說過的話,我至今想起仍頗為感動。他說:“從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們中間,我的手牽著他們的手,我的眼睛注視他們的眼睛,我隨著他們流淚而流淚,我隨著他們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為愛喚起,并為知識所引導的。從這一角度講,美好人生的開始掌握在我們教師手中。
假如你在學校教育活動中能體會到最強烈、最深刻、最豐富的情感莫過于教師對學生的愛,這種愛不同于一般的“母愛”“父愛”,也不同于普通的“情愛”“友愛”。這就是師德的最高境界——師愛。師愛是一種自覺而理智、純潔而全面、普遍而持久的愛,是一種無私、高尚、偉大的愛。
一、師愛是自覺的愛,是教師高度責任感的反映
它是一種具有深刻社會內容的高級情感,是出自教師對特定社會目標的期望和追求,而不是人的自然天性的本能表現。當一個教師把自己的工作與民族的振興、祖國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當他把教育對象看成是祖國的未來、事業的興旺、人類的希望的時候,他就會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所有的精力、知識和才能都傾注在學生身上。所以,師愛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崇高的敬業精神、忘我的犧牲精神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二、師愛是理智的愛,是升華了的母愛
教師愛學生,不只是停留在用慈祥、關注的態度來庇護孩子,不僅僅在生活上關懷備至,更主要的是在思想上、心理上關懷愛護孩子。教師愛學生,關心、尊重學生,不是一味遷就、盲目順從、無原則地偏袒學生,師愛不同于溺愛和寵愛,是一種理智的愛、冷靜的愛。教師要通過愛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到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自覺地成為自尊自強的人。
三、師愛是純潔的愛,是不要任何回報的愛
教師從事的職業是最偉大、最崇高的事業,教師的職責就是把人類長期積累下來的社會精神財富傳授給年輕的一代,教師辛勤地備課,又不厭其煩給學生講解、指導,學生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把人類數百年、數千年的知識和思想學到手。所以每個學生微小的進步,都浸透著教師的心血。
四、師愛是全面的愛,是更為集中地反映社會的要求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全面的,德、智、體、美、勞等都要關心。不僅要關心學習,還要關心他們的思想成長、身體健康和心理衛生,甚至是課余生活和家庭生活。不僅要教書育人,管教管導,還要在生活中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貼心人,要根據社會的要求來培養學生,使他們成為未來世界的主人。所以教師的愛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專的學科和課內,還要滲透到學生生活的全部領域,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
五、師愛是普遍的愛,是高尚、無私的愛
師愛必須面向全體受教育者。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公正。無論是成績好的還是成績差的,無論是聽話的還是倔強的,無論是富有的還是窮苦的,教師都必須用同樣的愛來對待他們,這樣才不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感,才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育與引導,達到轉化、成長的目的。
六、師愛是持久的愛,是恒長、雋永的愛
師愛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具有良好師德和心理素質的教師都知道:任何情況下都不把自己不愉快的情緒帶給學生。另外由于教育周期長,學生成長過程復雜,認識過程有反復,特別是轉化后進生,改變學生的不良品行,更需要教師持久的愛心,做深入細致耐心艱苦的思想工作,而且一定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才能達到效果。
教育家呂型偉曾說過:“教育需要愛,也要培養愛。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了的教育;不能培養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愛是教育的生命線,愛是教育的潤滑劑、催化劑也是粘合劑”。
教師有了愛,教師的智慧才能像春雨,無私地滋潤著幼苗和花朵。教師頑強拼搏的汗水澆灌著千古流芳的智慧之花、文明之果。教師用自己的光和熱,把知識和智慧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用自己優秀的思想品質和高尚情操去影響學生,并且也會從學生身上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使自己日臻完善、完美。讓我們的教師都積極地培養愛,在互動相長的教育活動中,都攀升到師德的最高境界——師愛,用汗水、熱血、生命指引一代一代青少年在21世紀的人生和事業的大道上奔馳!
作者單位:河南省安陽市東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