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我以為其主陣地仍然在課堂,其核心仍然是課堂上的文本閱讀。然而,在現行中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大語文觀念的提出和第二課堂的引入,加之現行中學語文課本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受到一些專家學者的批評甚至抨擊,導致一些語文教師對課堂文本閱讀的作用和價值認識不足,或遠離文本,架空分析;或漠視文本,以練代講;或棄置文本而代之以課外閱讀、語文知識講座為主,忽視了課堂教學中文本對于人的個性發展的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因而走進了文本教學的誤區,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我認為,必須樹立以下觀念。
一、文本閱讀的整體觀
這個觀點并不很新鮮,但在實際教學中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究其原因是傳統的“三段式”教學模式在我們許多教師的頭腦中根深蒂固,往往在實踐中表現為一種不自覺的行為。要實現文本教學的超越,必須具備這種觀念。一方面雖然任何形式的文本都是由詞和句子組成的,但其意義并不是詞和句子的簡單相加,它的作用和意義必須從文本中認識,換一個語境,其意義就會發生變化;另一方面“文學文本不只是由表層句子所構成,還有體現在話語中的深層意義。”對這種深層意義的把握,更需要從整體上去認識。
二、文本閱讀的人文觀
把文本閱讀從工具性中解放出來是時代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呼喚,是學生人性、人格發展的需要。高中語文新大綱明確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進步文化,提高國民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大綱還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如前所述,課本是紙質媒介文化的精華,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正是屈原那上下求索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范仲淹那憂以天下、樂以天下的博大襟懷,文天祥那永垂青史的民族氣概,諸葛亮那鞠躬盡瘁的赤誠態度……在課本中閃爍著熠熠光彩,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民族脊梁。文學即人學,人文之學,它可以在更高層次上優化人的精神品質、思想情操。
三、文本閱讀的創造觀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文本的理解和接受本身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要善于激發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想象,從而創造出融注學生自身情感和智慧的新形象,顯現作品話語背后的隱喻和寓意。同時,在作品提供的多層次結構框架中,往往隱匿著許多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未定性意蘊空間,如《孔乙己》中孔乙己結局到底怎樣呢?死了沒有?怎么死的呢?這些“空白”有待讀者去發現,去填補,去闡釋。西方神學解釋家H·奧特認為,這種空白的理解和填充,往往體現了人的生存中必然存有的一種生命體驗,也是人的真實中最為本真和創新的東西。文本的閱讀,就是要驅遣學生的生命原動力去發現,去填補這些“空白”,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目的。過去我們的閱讀教學,只注重知識灌輸,不重視能力培養,特別是不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許多學生走進社會,成為“書袋子”“書呆子”,這是語文教育的悲劇。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發展,賦予它鮮明的人文性、創新性,使之向文化發展,向文學發展,向生活發展,向人的需要發展。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它不僅需要我們在觀念上的脫胎換骨,而且需要我們在實踐上改弦更張。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超越,才能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