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一歷史課堂教學中,導入的好壞是教學是否成功的要素之一。如果教師充分準備,在導語的內容選擇和語言表達上精心設計,學生則能對該課產生良好的印象,進而提高整堂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堂導入 有效教學
隨著新課程的推進,課堂教學發生了重大變革。但在新課程實施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小視的問題,影響了教學的實效。課堂教學中的導入設計,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首要一環,直接關系著整節課的成敗。正確診斷出課堂導入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對策,是提高高中歷史課程有效性的必由之路。本人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從課堂導入存在的問題、解決課堂導入問題的對策等方面入手,談一些粗淺的看法,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課堂導入問題的診斷
課堂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在現實的課堂導入環節中,主要存在以下的問題:
1.導入過于單調
案例1:高一歷史人民版必修三《百家爭鳴》的導入:
教師: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
學生:儒家思想。
教師:對!那么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時候?
學生(稀稀落落地回答):春秋戰國時期。
教師:春秋戰國時期在思想界出現了一個什么局面?
學生(零星地回答):“百家爭鳴”的局面。
教師(滿臉尷尬):對!
這節課是必修三第一個專題第一節課,教師單調、粗糙的導語設計,學生除了比較響亮地回答“儒家思想”外,大多對后面的問題保持了沉默。這樣的導入使學生在文化史學習的伊始,就萌生了索然無味的想法,是不利于學生對文化史產生興趣的。
2.導入過于淺顯
案例2:高一歷史人民版必修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的導入:
教師:如果你是古代的人,你敢挑戰孔孟權威嗎?甚至敢把九五之尊的皇帝批得狗血淋頭嗎?
學生:不敢。
教師:對,然而在明清時期卻出現了一批反對傳統儒家思想,反對封建專制主義集權統治的思想家,他們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今天我們將學習這一課。
導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對一堂課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而這種僅是讓學生回答簡單的“是”或“不是”的導入,所產生的并非是師生之間真正的互動,長此以往,恐怕教師只能在講臺上唱著“獨角戲”了,這是無意義的導入。
3.導入過于復雜
案例3:高一歷史人民版必修三《中國的古代藝術》的導入:
教師投影出甲骨文圖片。教師強調如下幾點:
(1)甲骨文的外形特征。通過觀察圖片,了解甲骨文的基本特征──象形文字。
(2)中國漢字的源遠流長。與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相比,漢字是碩果僅存的保存旺盛生命力的文字。
(3)文字成為一門書寫藝術,這是漢字的又一特點。有漢字就有書法藝術,而有書法就往往有畫,這就是所謂“書畫同源”。
這樣的導入,因為不是學生熟識的,勢必占據新課講授的時間,使這節課顯得重心不穩,該節課的教學目標顯然也就無法有效達成了。
二、課堂導入設計的對策
對于高一階段新生來說,興趣仍是提升他們學習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導入的優化設計,則能迅速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那高一歷史課堂的導入,怎樣才能做到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導入的設計
導入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教學更有效率,并非是教師的個人展示。衡量導入的好壞,應該看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是否對學生的學習有所促進。我們在設計導入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智力水平、學習習慣、不同班級的學習氛圍等諸多方面。在綜合考慮之后,我們應該選擇那些最能適合學生自身條件,最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的導入方法。
如:《中國的古代藝術》的導入,如果我們做以下的修改:
2008年8月8日晚,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萬眾矚目中拉開大幕。在開幕式演出“文字”一章中,表現活字印刷術的字模神奇地變換著圖案的情景令人過目難忘。一幅立體的古畫“孔子周游列國圖”神奇般變為“活字印刷版”,漸次推出三個“和”字,既表現了中國漢字的演化過程,也表達了孔子的“和為貴”理念。在表現“長城”這一元素時,字模頂端突然桃花綻放,漫卷整個“長城”,表達了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美好心愿,同時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漢字的魅力。中國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老的漢字承載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
從課后的反饋來看,正是由于該課的導入設計緊密聯系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有利于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起到了營造課堂良好氛圍的效果。
2.根據老師自身的特點來選擇導入方法
只有和教師自身條件緊密結合的導入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導入的確是好,但是實施的教師卻缺乏必要的素養條件,以致這樣的導入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有些形象思維水平、語言表達能力也強的老師,就可以多用描述法;比較幽默的老師可多使用故事等來闡述一些道理;給人比較嚴肅的印象的老師,就不要開一些不倫不類的玩笑,應多進行正面的教育。總之,我們應根據自己的實際優勢,揚長避短,采取與自己條件相適應的導入方法。
3.根據教學時間和效率的要求選用合適的導入方法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考慮所用的導入時間和教學效率高低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好的導入是高效低耗的,能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有些時候有些導入看似費時,但讓學生用一定的時間來探索來發現一些問題,這也是有意義的,最怕的是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實際的意義的導入,這樣的導入是低效高耗的。因此我們應該創設一些既省時又有效的導入方法,盡可能達到教學效果最佳化。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的優化有效學習為最終準則。導入作為優化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所在,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效果的達成狀況。“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讓我們播撒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斷地去激勵學生,喚醒學生,鼓舞學生。
參考文獻:
[1]周衛勇編著.《怎樣上好課》.首都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
[2]干國祥編著.《構筑理想課堂》.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
[3]郭景揚,陳振國,練麗娟編著.《課堂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2009年6月.
作者單位:杭州市余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