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必修模塊: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我認為最難的是文化史。必修三的文化史,是三條線索構成:一是人類的思想史;二是科技思想史;三是文學藝術歷史。這三條主線尤其突出思想歷史。原先在老教材時代,學生最怕學文化歷史了,很多教師也怕教文化歷史。現在有了新課標教材,文化史更是專門學習了。那么如何化難為易提高文化史課的生動性呢?
一、講故事,明道理
喜歡聽故事,是人的普遍性。小故事里面,蘊含著大道理。如果能夠在小故事里面,讓學生輕松一笑,讓學生有所領悟,我們何樂而不為呢?事實證明,學生大多數時候能從寓言里面和有趣的故事里深刻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明白道理,而且還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調動起來。
二、抽象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文化史第五單元中幾位偉人創立的理論,對學生而言,是枯燥和難以理解的,為了讓枯燥的東西變生動,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比如在講到毛澤東思想的時候,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過程、內容、地位,而且還要讓學生把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事跡結合在一起。因為前者只能讓學生知道毛澤東思想,而后者讓學生把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事跡聯系起來,使得毛澤東的形象更加立體、鮮明、豐滿,也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毛澤東思想對中國革命的作用。通過這樣講,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既容易理解,也增強了學生對毛澤東個人的了解。
三、充分利用學生力量,完成課文內容
文化史當中有些課強烈地體現了學科間的交叉,教師不可能樣樣都精通,有時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的力量來完成課堂教學。比如,講《改變世界的高新科技》一課中第一目電腦與網絡,充滿時代氣息,和學生的生活聯系得非常緊密。這一目可以改變一下傳統的教法,教師可以大膽取舍、整合教材,把握三條主線:計算機產生、發展的歷史——人類歷史上的信息傳播方式的變革——互聯網的利弊。前面兩條主線,需要教師引導,師生合作共同完成,而第三條主線,則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力量,以“中學生上網利與弊”為辯題展開一場辯論。辯論后,教師加以點評:“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中學生應樹立正確的網絡觀。
文化史教學,貴在深入淺出。因此,坐在教室里,十多歲的青少年把人類活動中濃縮的精華產品和文化史當中精英畢生的成就,在四十分鐘內消化和吸收就相對容易了。
作者單位:遼寧省昌圖一高歷史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