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教學通常是指以計算機為中心,把超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形成合理教學結構的過程。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具有信息容量大、密度高、范圍廣、形象直觀、操作簡便等優勢,能實現對學生感官的多重刺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優化課堂教學質量。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方法無可比擬的優勢。
但是,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學中的一種輔助手段。一些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思想誤區和錯誤做法。本文擬指出這些誤區和錯誤做法,并提出針對性措施,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誤區和弊端
1.從“人灌”到“機灌”——喧賓奪主
新課程倡導實施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是為學生感知、理解歷史、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提供技術平臺,同時也為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也就是說多媒體的作用是提供一個情境平臺,只是一個輔助作用。但有的教師把多媒體作為“救命稻草”,錯誤地認為多媒體可以代替教師做一切,把所有教學內容都預先搬上課件,教學隨著多媒體走,導致由原來的“人灌”到現在的“機灌”。忽視了教師應起的導向作用,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主體性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有喧賓奪主之嫌,教學效果不理想。
2.只重形式,忽視本質——華而不實
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是為了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建構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但有的教師只顧追求多媒體帶給學生的視覺沖擊效果,課件畫面背景復雜,使用大量的動畫和音響,一方面違背了學生在認識事物時在一定時間內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認知規律,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沖淡了學生對學習重點、難點的關注,另一方面由于沒有精心選擇和充分利用多媒體素材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缺乏深度分析和理論升華,致使學生不能掌握歷史知識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聯系,教學目標無法實現。
3.盲目使用——效率低下
多媒體教學的目的是提高課堂效率,但是有的教師認為多媒體手段是最先進的教學手段,運用越多就越能顯示教學水平,不從教學實際出發,盲目使用,導致教學效率低下。一些教師制作課件面面俱到,涵蓋教材所有知識點,有的純屬畫蛇添足,而需要突破的內容又一帶而過,沒有重點,輕重失度。
二、糾正誤區的對策
多媒體教學之所以陷入上述幾種誤區,主要是因為沒有理解現代教育理念,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學觀。要想提高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就應該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科學制作課件和優化使用過程。
1.科學制作課件
(1)要體現現代教育理念
現代教育理念強調的是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是學生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所以課件的制作一定要圍繞學生如何“學”做文章。
(2)要符合學生的實際
一是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不同年齡的學生其認知水平不同。二是要從學生的問題出發。教學的任務是組織學生學習,教學設計就要從學生的真實問題出發,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而不是教師假想的問題出發。
(3)要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和功能
歷史課件的制作應充分利用各種素材為學生感知和理解歷史多角度提供情景平臺,以利于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產生對人類歷史的認同感,加深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釋。
(4)課件制作應有一定的彈性
教學設計既要照顧到學生之間的差異,也要考慮到預設目標與實際結果之間可能出現的差異,要給學生留有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5)多媒體內容的科學選擇
突出重點性和思想性。設計課件時應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課的重點、難點的突破上,切忌面面俱到。要體現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能力的要求;歷史沒有思想,也就沒有生命力,要努力創造一種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氛圍,留有余地地讓學生發揮其想象力。
2.優化使用過程
(1)處理好多媒體的輔助性和教師主導性之間的關系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關系,切不可讓多媒體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大量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要負起指導和組織課堂的職責,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處理好現代化教學手段和傳統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
多媒體教學具有許多優點,傳統教學雖有不少亟須變革的東西,但也有許多優勢長處,不能隨意拋棄。如教師深入淺出的分析引導,激情的演講,人性化的表達以及教師自身的人格的濡染,作用難以估量,多媒體課件根本替代不了教師。
(3)選準使用時機
多媒體使用一定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選擇好呈現的時機,方可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輔助作用。
陶行知先生說:“教師教的法子是基于學生學的法子”,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信息反饋,從學生的角度來認識多媒體,使用多媒體。讓多媒體教學更貼近學生,更適合學生,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江蘇省儀征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