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廣泛應用并繼續(xù)充滿魅力。謀求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的并且和諧統(tǒng)一的高中地理課程,從而為每個高中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是新一輪高中地理課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和取向。
一、構建認知結構,完善認知體系
“知識與技能”作為新課程的基礎目標,利于學生高效地參與教學過程。熟練地掌握地理學習方法,順利地形成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而獲取有效的地理信息,達成以上目標,是以一定的認知結構為基礎的。
我們在教學上應注重建構完整的認知結構,儲備必要的知識作為基礎。如要歸納某個區(qū)域的地形特征,就需要有如下的認知結構:1.地形的空間排列方式;2.地勢的起伏狀況;3.地形的類型組成;4.有無特殊的地貌類型。否則,學生就無從下手了,對歸納某個區(qū)域地形特征就處處受阻了。
二、重視留白藝術,實現(xiàn)思維的深化
課堂教學中留點空白是讓學生與老師互換角色,換位思考,讓學生有機會充分表白自己的思考歷程和問題決策。在留白方式的處理上,需要老師適時適量地運用介質刺激學生的問題意識,產生矛盾或火花的碰撞,促使學生思維不斷深化。特別是對于有一定濃度的探究性問題,更要給學生留點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見解。同時,老師與學生之間相互提問、質疑、補充共同探討。
三、強化應用意識,學以致用
地理學習面臨的歷史重任是多元的。其中側重生活的地理,對應的是具有生存需要的學生和注重應用與操作的地理學習。地理課堂教學應著力于體現(xiàn)“小課堂,大社會”的理念。要形成應用地理的意識,不僅是一種表面形式的說法,而且在學生對地理的應用價值的認識與體驗地基礎上,貫徹于日常生活的生活意識和行為。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結合生活實際,從生活情景出發(fā),以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如近年來,我國房地產發(fā)展迅速,越來越多的居民喬遷新居,居住條件和環(huán)境顯著改善。房地產開發(fā)商在某城市(北緯30度)建造了兩幢商品住宅樓,(樓高69米,樓間距40米)。某戶居民買到了北樓一層的一套房子,于春節(jié)前后住進后,發(fā)現(xiàn)正午前后太陽光被南樓擋住。
1.該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陽光線被南樓擋住的時間大約是
()
A.1個月B.3個月C.6個月D.9個月
該住戶據(jù)此認定自己享受中午陽光的權益受到損害,向房地產開發(fā)商提出交涉。經(jīng)協(xié)商,房地產開發(fā)商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償。為了避免這種糾紛,房地產開發(fā)商建樓時,應該使北樓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時終年都能被太陽照射。
2.那么在兩幢樓間距不變的情況下,南樓的高度最高約為
()
A.20米B.30米C.40米D.50米
四、重視地理思維與數(shù)學等學科的有機結合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尤其是即將進入后工業(yè)社會和知識經(jīng)濟的背景下,科學學科的發(fā)展日益呈現(xiàn)出交叉化、復雜化和界限模糊化的趨勢。
作為教學工作者,應清醒地認識到,當今世界無論哪一個學科都不能關起門來教學。每一個學科都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產物,都是教育整體的組成部分,一個整體能夠得到“有序”的發(fā)展必須靠部分的緊密配合。當前興起的計量地理學是傳統(tǒng)地理的發(fā)展,是從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運用計算分析的方法,根據(jù)生產實踐的命題尋求地理事物空間規(guī)律性而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
如,分析我國某城市郊外四種農作物生產、運費與市場價格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1)四種農作物中,單位面積產量利潤最小的農作物是。
(2)該城市郊外農業(yè)土地離城市最遠邊界是多少千米?
面對這樣的題型,要解決它,就必須采用計量方法,用數(shù)學思維去解決問題。在這里主要講第二問的解答。
如果我們不能理解“離城市最遠的邊界線”問題;如果我們沒有用數(shù)學思維解決問題的意識,我們就不能將問題轉換成“消耗成本與收益利潤”的問題。一旦將問題轉換,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就變得相當簡單了。
可以這樣解決:(有兩種解法)
A.總產量的成本和總運費之間的關系
B.單位產量的成本和單位運費之間的關系
在兩種解法中,以B為簡便。
解:設離城市的最遠邊界是x千米,根據(jù)題意得:
花卉:15+3.0x=30x=5千米
蔬菜:12+2.0x=20x=4千米
稻米:6+0.5x=12x=12千米
甘薯:2+0.2x=6x=20千米
通過簡單計算,我們就得出了最遠邊界線是20千米,而且知道此類農作物是甘薯。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我們應該吃透新課程標準,真正把握課標的內在要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才能更好地提高每位學生的地理素養(yǎng),促成每位學生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中江縣南山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