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魯門在他的《回憶錄》中曾提到這樣一段話“我決定,對日本的占領不能重蹈德國的覆轍。我不想分割地管制或劃分占領區。我不想給俄國人以任何機會,再讓他們像在德國和奧地利那樣去行動。”
其中二戰后對德國的占領問題是我們都熟悉的,但對戰爭前后的奧地利情況卻了解較少,尤其是戰后對它處理的情況,高中教材涉及很少,下面筆者就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簡單介紹。
一、二戰前德國吞并奧地利
奧地利共和國地處歐洲心臟地帶,戰略地位重要。早在1933年德國間諜就在奧地利活動。1936年7月11日德國強迫奧地利簽訂《德奧協定》,要奧地利保證在外交政策中將始終按照承認自己是“一個日耳曼國家”的原則行事,并在秘密條款中規定讓德、奧法西斯黨徒參加奧政府機構。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迫使奧總理特赦被囚禁的納粹黨員,任命奧地利納粹分子為內務部長兼保安部長,掌握警察權。3月12日德國軍隊長驅直入,兵不血刃地占領了奧地利。次日,希特勒到維也納,簽署了德奧合并的法律,奧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東方省。
二、二戰前西方大國對奧地利的態度
意大利對希特勒吞并奧地利的企圖開始持反對態度,1934年初重申“必須首先保證奧地利的獨立”。1937年意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墨索里尼改變了在奧地利問題上的立場。1938年2月,英國首相張伯倫宣稱,當德國占領奧地利時,奧無法指望其他大國的援助。美國駐法大使通知德國,華盛頓“完全理解”德改變歐洲地圖的計劃。法國政府也表示無意干涉奧地利事務。
當1938年3月希特勒武裝占領奧地利時,西方列強僅僅表示抗議。不久英、法、美等國又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吞并,分別把駐奧使館改為駐維也納領事館。蘇聯強烈譴責納粹德國的侵略,并建議召開國際會議討論集體對付希特勒的侵略,西方國家對蘇聯的建議置之不理。希特勒吞并奧地利,增強了德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和戰略地位,更加肆無忌憚地實現它的侵略和戰爭計劃。
三、二戰后對奧地利的處理
1943年10月蘇、美、英三國外長莫斯科會議宣布德國吞并奧地利無效,決定恢復奧地利的獨立。二戰結束后,奧地利作為戰敗國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1955年5月蘇、美、英、法四國與奧地利的外交部長在維也納簽訂了《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的國家條約》,確認奧地利重新獨立并對有關戰后問題做了規定。根據條約,四國占領軍撤離奧地利,奧國民議會宣布奧地利永久中立,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不允許其他國家在本國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蘇、美、英、法四國同時發表聲明,承認奧地利的中立地。
杜魯門說:“我不想給俄國人以任何機會,再讓他們像在德國和奧地利那樣去行動。”其中俄國人在奧地利的行動,主要指二戰結束后,奧地利作為戰敗國被蘇、美、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反映了美國獨占日本的野心。
作者單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