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神兼備
我們知道,幾何圖形除它的直觀性可以啟示我們去發現某些數量關系外,它的許多幾何性質也可以作為推導一些數量關系的依據.早在公元二、三世紀,古人為證明勾股定理而作的方圖,至今看來還是令人贊嘆的范例.但隨著坐標系的建立,數形結合的高度統一,使許多幾何問題可以用代數方法解決.反過來同樣可以用幾何圖形的直觀性去解決某些代數疑難問題,這一方法如果用得恰如其分,也會收到奇效.
例1對于a∈R,(其中R為實數集)試確定f(a)=■-■的值域.
分析:這道題如果我們用常規的解法消除根式,需要平方兩次,較麻煩.但是如果我們能仔細觀察這道題的特點,給二次根式賦以幾何意義.聯系平面上的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將f(a)變成f(a)=■-■ 的形式,再根據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就可以輕易求出結果.
解:在直角坐標系中取三點,F1(-■,0),F2(■,0),F3(a,■),則在ΔF1F2F3中,F1F3-F2F3 反之,如果利用到而二定點F1、F2的距離之差為常量的動點軌跡是雙曲線的性質,同樣可以得出在區間(-1,1)內任一值都是某個a的函數值. 二、形異神同 我們知道數量關系賦予幾何形體,一方面可以在形體上改進數量關系,另一方面也比較容易看出,當幾何形體在某種范圍內改變時,數量關系也隨著相應變化,從而可以探討出規律,加以推廣. 例2設a、b、c均為正數,且a+b+c=1,求證■+■+■≥9. 分析:這道題在我們高中數學課本中使用的是代數證法.但如果我們改用幾何證法,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獨到效果.如圖,在反比例函數y=■的圖像上,取三點A(a,■),B(b,■), C(c,■),則這三點構成的三角形的重心為G(x0,y0).即x0=■(a+b+c),y0=■(■+■+■).由雙曲線y=■的凹性可知,G在曲線的上方,則有y0﹥■,代換后可得:■+■+■≥■由已知a+b+c=1條件,可以得到:■+■+■≥9即為所證. 三、運用之妙 在探索解題思路的時候,如果去模仿學過的例題,套用現成的公式,尋找條件與結論的聯系,常常會因循守舊,導致封閉性的思維定勢.這種方法雖能奏效,但難以培養學生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因此,只有培養發散思維,學生才能在遇到一些有意義的題目時,不致于滿足現有的解法和常規的思路,而能夠針對題目的特點,發掘與其它對象的聯系,找到出奇制勝的途徑. 例3設a<1,b<1,求證 ■<1. 分析:這道題不論是現行的高中課本還是其它課件資料的證法都大致相同.即先用平方消去絕對值,再用遞推法去證明.如果我們能仔細觀察到它左邊是分式這一特點,并把它看成是一條直線的斜率,那么只要能證明這條直線的傾斜角在 ±45°之間擺動即可.因此,作出此圖,在圖上取兩點P(-1,-a), Q(ab,b),則有:KP Q=■由條件a<1,b<1,可知:P在直線x=-1上,且在C(a,1)、D(-a,-1)兩點之間.顯然,無論P在AB的任何位置上,直線PQ都在PC與PD之間,但Kpc=■=1,KPD=■=-1.因此,-1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