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學習反思力培養的內涵
1. 以探究問題為目的。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為了探究問題而設計的,都要給學生機會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入探討。
2. 以促進思維發展為核心。任何教學方法都要以激活、調動、啟發學生的思維為主,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發展。
3. 以學生參與為主導。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運用重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4. 以史料運用為條件。提倡訓練學生去掌握和理解歷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過對史料的搜集、整理、辯論,把史料作為證據,用以解決歷史問題,改變歷史學習是對現成知識的記憶這種傳統的模式。
5. 以周密設計為準備。教學設計必須要有具體的目標和有明確的設計思想,體現出一定的教學觀念,并且教學方法和步驟的實施都需要進行認真的思考和計劃。
6. 以教師引導為助動。教師必須對教學進行引導、組織、控制,并隨時診斷教學,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
二、歷史學習反思力培養的能力要求
1. 讓學生學會調查,學會獲得和運用資料。歷史教育是典型的情感教育。如果歷史教師不把情感教育作為實施學科教育的重要的、有機的部分而是相當情緒化的、非目的性運用這一手段的話,再好的“環境效應”也不能化為思考,不能化為做的動力,更不能作為能力培養的基礎。因此,要重點引導學生對歷史史料的學習和掌握,體現在與今天學生實際生活仍有直接關系且易直觀考察的內容。
2. 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用自己的立場說話。學習必須合力進行,通過合作達到體驗的目的和自我肯定的作用。首先,收集和處理(精選與甄別)資料,并對“經驗” 做進一步內在化的處理。其次,合作與交流。將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到的、根據不同思路處理的資料集中起來,資源共享,以達到深化自我經驗、培養實事求是和善于探究問題的學習態度。再次,會用自己的立場陳述歷史。
3. 讓學生學會批判,學會多角度看問題。從歷史教育的角度看,被理解的歷史一定是能夠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說明的歷史。這就需要培養多角度看問題的方法和應有的批判精神,合理而又盡可能性地客觀,深刻體驗學習內容,并將體驗內化為理性思考。所以,體驗不僅僅是一種學習途徑,而理應將其看成是學習的目的。
三、歷史學習反思力培養的標準評價
1. 是否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果。一是是否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的自主探究精神、研究能力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二是是否改變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認識事物的方式,使他們在操作中去感知和理解,把感知、理解、鞏固、運用融為一體。三是是否改變了傳統的教學過程,把遠方的東西放到眼前,把復雜的內容變得簡單,把抽象的事物化為具體。四是是否改變了單一的教材形式,通過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自主的認知結構,并使教學進程空前加快。
2. 是否體現了人文主義教育觀,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一是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進行學習是否改變了僅靠教師口頭傳授和學生閱讀所形成的動手能力差的弊端。二是學生是否學會了對信息的收集、加工和運用,發揮了主體性作用,提高了處理信息的能力。三是通過學習是否培養了學生包括智力、知識結構、藝術審美、生活經驗等多項內容在內的基本素質、藝術素質和創新素質。
3. 是否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一是學生以主動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在知識的重組和交流中,是否改造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二是學生在實踐中是否學會了對材料進行整理和重組,不斷提高對知識的概括能力,構建一個有序、開放、靈活的認知結構,促進了學習能力的發展。三是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吸收和借鑒其他個體的思想和經驗,是否在開放、批判的思維方式中開拓、進取,從不同角度豐富自己,提高自己。
4. 是否改善了教學中的人際關系,創造了新的教育文化。一是學生在學習時不單涉及文本及圍繞教師,而且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自主地收集整理信息,是否使教學從傳統的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體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二是通過講臺上師生角色的換位,教師由主宰到主導、由教材的解釋到教學的設計組織者等思想和行為換位,是否推動了民主教學風氣的形成。三是學生在學習實踐的感悟中是否訓練了自己對知識結構的掌握,概括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鍛煉了自己的意志力、組織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