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廣東某校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狀況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為調查課題,以生活方式自評量表和SCL90量表為工具,分析某校大學生在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特點。通過調查得出以下結論:某校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問題,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產生一定影響,大學生總體健康水平處于正常范圍內。
關鍵詞:在校大學生;生活方式;心理健康
跨入21世紀,社會發展更加迅速,競爭日益激烈,對人才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當代大學生面對全球一體化,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就業競爭,承受著較以往更大的心理壓力與沖突。
一、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2000年12月12日,中國教育報公布《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報告》,通過對23所高校6000名在校大學生調查測試發現,16.51%的學生存在中度心理問題。新華社2002年3月18日報道,我國3000萬青少年有心理障礙,大學生有心理障礙的占10%~25.4%,而且還在呈上升趨勢。大學生中,心理健康是主流的,但是大學生中心理不健康的問題也日益突出。
學業問題、就業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情感問題、性健康、特殊群體心理健康問題和大學生活適應問題是目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存在問題的人群中,只有少數學生接受了心理咨詢,而絕大部分學生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這都提示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迫性、必要性和艱巨性。
二、心理健康與生活方式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發育健全,具有適應能力的一種良好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體能夠充分發揮潛能、努力追求成功。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應是包含發展的適應性標準。由此,可以從三個層次——生理無癥狀層次(基礎)、良好的社會適應層次以及充分的心理機能發展層次(最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狀況)提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對于生活方式的概念,大體上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生活方式概念涵蓋勞動生活、政治生活、物質消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宗教生活等廣闊領域;狹義的生活方式概念簡單地限指“衣、食、住、行、樂”領域。生活方式是一種綜合性的個性特征,與人的日常生活中各種行為有密切關系,指人們每天的生活內容及生活方式,除了代表一個人的全部生活行為之外,還包含給人的健康帶來危害的不良習慣[1]。本文中所說的生活方式指的是狹義的概念。生活方式與人們的健康息息相關,保障了社會的協調穩定發展,促進每個人的個性全面、健康發展,以及合理地組織人民的日常生活。它的變化,包括生活內容、生活領域、生活節奏的改變,都會引起個人乃至社會的健康問題。
三、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
近年來,在進行健康的影響因素研究時,生活方式與健康的關系研究已經引起重視。姜麗萍(2006年)在對上海市女大學生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進行調查時發現良好生活方式對心理癥狀的緩解存在很大幫助作用,鍛煉和體能對心理癥狀的控制影響很大,鍛煉和體能提高一個單位,心理健康陽性癥狀出現的可能性分別下降大約21%[2];邱遠(2008年)在對大學生進行調查時發現,生活方式表現狀況與心理健康水平是一致的,生活方式評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癥狀因子分值越低[3]。由此可見,生活方式與生理、心理、社會健康緊密相關,在許多方面對個體和社會健康起著決定作用和中介作用,生活方式科學的人往往也具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根據謝佩娜(2004年)通過對708名大學生的生活方式進行調查,發現大多數大學生在珍惜健康和為健康投資上做得很不夠,存在著吸煙、酗酒、熬夜、節食、縱欲、鍛煉不科學等不健康生活習慣[4]。段黔冰(2004年)研究發現當代大學生營養狀況較好,但是睡眠時間不夠充足,我國有約16%的大學生存在睡眠障礙問題[5]。
本文將以某校大學生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為主要調查內容,探究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關系,為在大學生群體中倡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提供借鑒與參考意見。
四、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
發放生活方式自評量表與SCL90量表,發放問卷共500份,回收476份,剔除無效問卷26份,獲得有效問卷450份調查,回收有效問卷率為90%。采用SPSS16統計軟件,將所得數據進行錄入,整理及統計分析。
五、結果
1. 某校大學生生活方式基本情況分析。
統計結果顯示我們所研究的某校大學生在安全維度得分最高,其次應激控制維度得分也較高,說明該校學生比較重視安全和應激控制方面的問題。該校學生在鍛煉體能方面得分相對較低,說明學生對體育鍛煉方面不夠重視。
2. 某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分析。
統計結果分析顯示該校學生沒有出現心理健康呈嚴重程度的個案,但有14.3%的女生和15%的男生處于中度以上范圍,這個結果反映了該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問題,總體健康水平在正常范圍內。
3. 某校大學生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生活方式六個維度與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間的相關情況,將生活方式的六個維度分別與SCL90量表的十個因子均分做相關分析,結果發現生活方式中的應激維度與SCL90量表的十個因子中的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精神病性等六個因子有極顯著的負相關,表明不良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有影響。
六、分析
對此次參與調查的學生在SCL90量表十大因子的陽性癥狀程度分布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強迫癥狀無論是癥狀的分布還是癥狀的程度都排在第一位,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問題。強迫癥狀主要是指那些明知沒有必要,但又無法擺脫的無意義的思想、沖動和行為,還有一些比較一般的認知障礙也在這一因子中反映出來,當軀體健康不佳或長期心身疲勞時,會促使人出現強迫癥狀。而強迫癥狀之所以成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問題,可能與學生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如熬夜、三餐不定時、盲目減肥等)有關,以后可以就這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
應激控制是指個體在生活適應過程中,關于環境要求與自身應付能力不平衡的認識所引起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這種緊張狀態傾向于通過非特異的心理和生理反應表現出來;當這一狀態程度過重或持續時間過長(即過度應激)時,往往會引起機體某些器官或功能的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研究結果顯示,應激控制與心理健康問題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說明應激控制越好的人,心理健康問題就越少;而應激控制越差的人,心理健康問題就越嚴重。針對以上的研究結果,以后可以通過加強該校大學生在應激控制方面的能力來提高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過對該校學生在SCL90量表的總均分分布情況的統計分析,表明某校部分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問題,但發生的次數不頻繁,情況也不嚴重,屬輕度自覺癥狀,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產生一定影響,大學生總體健康水平在正常范圍內。部分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可能與生活方式不良,以及學習、交友、完成論文、就業等方面的壓力有關,針對以上狀況,可以對該校大學生在生活方式方面進行引導,并對處于不同大學學習階段的學生進行針對性心理教育,對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做到防微杜漸,并重視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王雅林主編.生活方式概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2]姜麗萍.上海市女大學生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邱遠.大學生生活方式與心理健康關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4).
[4]謝佩娜等.大學生生活方式現狀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4(4):11~12.
[5]段黔冰.大學生生活方式及健康狀況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1):1480~1481.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