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知識經濟的到來更賦予了教育新的歷史使命。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為目標,不少的教師與時俱進,已經邁開了探索的步伐。現在,我結合實際淺談個人的點滴嘗試。
一、引導發現,啟發學生的創新興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主動求索,把新的知識與已知的知識結合起來,納入已有的認知體系,并尋找出某些新的聯系,從而產生新的組合,就會發現有所創新。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據題發問:“富饒” 是什么意思,“富饒的西沙群島”怎么樣,地理位置在哪兒,資源怎么樣,為什么被稱為“富饒”,有哪些產業可以在西沙群島開發?進一步問:西沙群島的歷史,主權紛爭,由我國控制的現有島嶼有哪些……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組織成一些專題,要求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去分析這些問題,以報告的方式來解答這些問題,群策群力,然后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所學的知識與成果。這樣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思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創新興趣,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注重基礎,奠定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的形成應立足于扎實的基礎。創新能力決不可能憑空產生,因而不能忽視基礎科學知識的學習。如果一個學生連最起碼的知識都不懂,又怎么能夠創新呢?對于語文學科來說,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應當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
1. 重視聽的訓練,打好語文學習能力基本功。第一,要聽課文朗讀,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聽課文磁帶,聽教師及同學們的朗讀,這樣有利于記住課文內容。第二,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課,專心聽同學發言。聽的基礎打好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就上來了。
2. 注重說的訓練,提高口語交際能力。我在教學中靈活運用教材,采取多種形式,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人人都有訓練機會,力圖扭轉重讀寫、輕聽說的不良傾向。
3. 加強讀的訓練,培養積累語言的習慣。一是在課內學習時,引導學生把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找出來,多讀讀背背,并從語句內容與表達方式上探究,加深感悟。二是在課外,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籍,廣泛了解各方面知識。
4. 培養寫作興趣,誘發創作能力。我在作文教學中采取了以下兩種做法:一是增加寫作量。每個學期都讓學生寫日記,做周記,多寫作文,多多訓練。二是少出命題作文。
三、開放課堂,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師創設開放性課堂,多方激勵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進行求異思維,創出自己沒有、他人也沒有的東西。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盡量引導學生用發散的思維,立體地、多方位地審視教材,盡量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當學生的思維出現偏向或突發奇想時,教師要適時給予點撥,從而創設了一種開放性課堂。我在教學《范進中舉》這篇課文時,有位學生提出了一個不同的見解:胡屠戶罵范進是有道理的。這個觀點一提出,課堂就像炸開了的油鍋似的。我問那位學生:“你能說說理由嗎?”他說道:“誰有了范進這么個只會死讀書不會生活的女婿,都會責罵他,這是恨鐵不成鋼的表現。”這時,又一位學生提出:“范進總是考取不了功名,可以做其他事情來維持生活,干嘛在一棵樹上吊死?”這時,又引起了一片爭議。學生的創新思維完全被激活了,他們提出了許多問題。此時,我適時提出:“同學們,讓我們再讀課文,并且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看剛剛所提的問題應該怎樣來理解?”經過討論交流,學生充分認識到,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胡屠戶也深受科舉制度的毒害,中了舉的范進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沒中舉的范進就是不成器的,因而也決定了范進會在科舉這條道上會一直走下去,而不會有其他想法……這樣,開放性的課堂教學,通過學生自己質疑,自己解惑,不但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躍了思維,激發了創新意識,培養了創新能力。
四、借助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想象是思維的體操。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經常性地進行想象訓練,有利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遠性、深刻性和創造性。
為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我采用“以寫促寫,以評帶教”的方法來進行訓練。例如:給《欽差大臣》續寫結局,寫《南京大屠殺》的讀后感,布置寫想象作文《假如……》《二十年后的我》《三十年后回母校》,等等,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的習作,利用評講課讓學生讀自己的優秀作文,老師最后點評。總之,我們在平時教學中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