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家喬治·加儂和米歇爾提供了一個利用建構主義理論安排教學的設計模板——建構主義學習設計(CLD)。這套具體可行的指導方法讓我理解了“為學習而設計”的真諦,也推動了我的教學實踐。他們提出的六大元素——情境、小組、橋梁、任務、展示和反思,使我開始全面思考學生學習和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和實踐,做出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選擇。
以高二課本Book 7 Unit 5 “Travelling abroad: Peru”為例,我的學習設計不再是教學設計或教案設計,側重的是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學習。
1. 水平:高中二年級。
2. 課型:英語課文閱讀。
3. 課題:Book 7 Unit 5“Travelling abroad: Peru”
4. 情境:確定學習主題,明確學習目的。讓學生參與課文所設置的情境,鼓勵他們主動理解話題的核心詞匯和主題。如,Peru的地理位置、都城、自然資源、印加文化以及去Peru的幾條最佳觀光線路等。這時學生會將已有的相關知識經驗理解并發展為對課文主題的定義,主動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教師對文章的理解加以對比,用以評估他們的學習成效。
5. 小組:學生的思維活動。有效地運用學生間的協作,是建構主義學與教的核心。學生在協作學習時,會努力把自己的思維活動展示給其他人看。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都記錄小組的想法或結果,然后隨機選擇報告者。所以每個學生的報告都代表自己的學習或小組學習的一部分。學生在獨立閱讀完文章后,會根據情境中設計的目標相互討論、協作完成,如他們可能會參看小組其他成員繪制的旅游線路圖和自己的有什么不同。
6. 橋梁:教師揭示學生的已有知識或在活動時得到的新知識,了解學生對主題的理解程度。橋梁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關鍵元素。在學生開始新的學習之前,教師必須設法揭示他們的已有知識,這是橋梁的一個立足點,橋梁是從已有的知識出發,達到將要構建的新知識。橋梁元素的主題,就是學生已經具備的、教師為學習設計選擇的概念、過程或態度的已有知識。包括study, friends, transport, food, accommodation, budget等,還有和這些信息相匹配的詞匯、句子等。敘述自己對閱讀文章的理解、Peru的相關背景知識、古老的印加文明( ancient Inca civilization),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在旅游中學習知識、增添情趣、陶冶性情。在欣賞美麗景色的同時,滲透德育,如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珍惜古人留下的寶貴遺產和精神財富。講解語言知識的運用,包括重點詞匯的用法,對長句、難句進行句子、語法分析,讓學生回憶對照他們自己在閱讀時對生詞、長難句的理解是否有偏差。
7. 任務:幫助學生建構新知識,在舊知識的基礎上,輸入新的知識。這是學生在原有舊知識的基礎上建構新知識的過程。學生拿出紙筆做老師事先設計好的課文閱讀理解題目;用新詞匯、新句式模仿造句;做課文填空題目,包括詞匯理解、句子理解、文章細節理解、主旨理解、篇章結構理解等;解釋某個生詞或新的語法現象;對長難句的準確翻譯;連詞的邏輯關系;副詞的妙用;修正自己繪制的旅游線路圖。
8. 展示:學生思維過程的視覺化。學生展示的目的不是老師打分或評估,而是共同分享他人勞動的結果。學生將自己對各種設置的任務完成情況、結果(答案)、繪制的旅游線路圖等拿到講臺前,老師用實物投影儀展示給全班學生看,同時讓學生描述他們的思考過程、他們的創建意義以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造句和線路圖繪制的解釋,完整展現思維過程,展示實現情境目的的過程。老師觀賞整個過程,并適時地鼓勵和引導、補充和矯正。
9. 反思:重新斟酌、思考、反省思維過程。學生會在老師的引導、講解和評價中,用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去比較、對照、重新斟酌,建立思維過程中知識的關聯、理解和構建。反省自己的思維過程,學習他人的東西,并補充到自己的展示中去。學生可以將反思用筆寫出來,也可以用心去想一想。學生反思的過程就是構建新知識的過程,是他個人的理解,不是任何人強加給他的。學習的過程就是這樣循環往復,不斷地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去建構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不斷接受新知識。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