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后續,是老師幫助學生復習鞏固所學知識,讓學生后續學習更有方向和目標,引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技能的一種手段。另外,練習也是高考復習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要求學生做一定量的題目,以提高解題速度和鞏固基礎知識,無疑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知識不經過練習,技能不經過操練是不可能鞏固和掌握的。在政治考試中,客觀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以及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根據2010年廣東新高考的模式,客觀題的分數占了政治部分總分的48%,每小題4分。學生政治成績如何,可以說成在客觀題,敗也在客觀題。如何讓學生通過做課后練習鞏固基礎,真正地實現知識的內化,提高客觀題訓練的實效性呢?
一、學生自主訓練的具體操作辦法
第一步:初步分析,注重符號在解題中的作用
符號是用來傳遞信息的,符號的形式和內容是統一的。比如,老師讓學生在黑板上答題,可以根據學生答題情況打鉤或打叉,大家都明白表示對錯。但我們如果不使用有關符號,只是心里判斷對錯,那么學生就無法感知,我們就無法把有關的信息傳遞給學生。同樣,平時做客觀題練習的時候,學生都習慣直接就把選項標出,老師根本無法了解學生是如何作出選擇的,從而無法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因此,筆者要求學生做客觀題時要作符號分析,如用圈把題目中的主語、關鍵詞和句標示出來。然后,在A、B、C、D4個選項后面作不同的符號,如認為選擇的在該項后打鉤,并寫在題號的左邊。若此項觀點正確但與題目無關,則在該選項后用一鉤一點表示;若此選項觀點表述錯誤的,則在該選項后用叉表示,并圈出錯的位置。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簡單符號呈現對解題的思路,同時養成認真思考做題的習慣。
這一步會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開始做這一步時,會出現一些學生為了應付就亂畫符號。老師可以在講評練習或試卷時不斷強調使用分析符號的要求。經過約半學期的訓練和反復強調,筆者發現學生都會在選項后面作符號分析,且答題和解題的準確率越來越高。
第二步:深入分析,注重對知識加深鞏固和內化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p>
通常做完第一步,一道客觀題就完成了。但筆者認為這是不夠的,只有讓學生親自去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他們才能真正理解知識、感悟知識、內化知識。學生也只有經過深入分析才能真正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具體做法是要求學生在完成第一步后,用紅筆改正答案(事先把答案給學生),然后對所做題目每一個選項作進一步分析。如該項打鉤,說明這是本題的答案,這一選項的觀點與課本哪個觀點可以聯系并寫出觀點所在的頁碼;若該項一鉤一點,說明這觀點正確但與題目無關,若是課本的觀點,同樣要求寫出此觀點的頁碼;若該項打叉,要求直接在選項中進行改錯。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自己是如何想,還想到什么,遇到類似的問題應該如何解決”。不僅要一題一得,更要一題多得,既能使知識得到不斷的彌補、完善,又能舉一反三,從方法上領會解題過程中的審題、破題、答題的方式和奧秘,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經過實踐,筆者發現學生不僅熟悉課本,對知識的遺忘減少了,還能掌握政治知識及其運用的內在規律和聯系,真正實現對知識的內化。
這一步會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部分學生只作符號分析不作文字分析。這時老師必須跟蹤落實,與學生面談,讓學生明白此做法的目的和作用,并要求學生重新作一次分析。這樣做開始會花費比較多時間,但只要能讓學生真正掌握此做法的要領,學會思考問題,就可逐步實現“改是為了不改”的目標。
第三步:提出疑問,注重解題后的自我反思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有價值?!辟|疑是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開始,也是創新的起點。因此,筆者鼓勵學生對所做練習大膽質疑,并倡導學生對質疑的問題進行探索和討論。學生改正答案后仍有疑問的則在題號傍打上“?”或寫出不明白的地方。老師批改作業時看到有“?”的標記就進行個別面批指導。這樣可以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解。老師也能及時給予學生啟發、點撥或表揚,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同時還讓學生有被老師重視的感覺,更自覺地學習。若同一道題許多學生打“?”,老師就在課堂上進行集體講評,幫助學生再次正確理解、消化、掌握知識點,彌補所缺。
這一步要注意的問題是,凡學生打“?”的題老師一定要落實反饋,讓學生知道老師是認真對待他們的作業的。堅持這一做法,筆者發現打“?”的學生越來越多,表明學生已經形成了思考的習慣。這實際上也幫助老師了解學生的薄弱知識,知道這是一道一定要分析的題了,更何況學生還會寫出不明白在什么方面,老師解答的針對性就更強。
二、教師及時反饋評價形成有效激勵
良好的評價是提高作業效益的關鍵,評價過程也許更能比作業本身帶給學生積極的學習心理影響,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挖掘學生的潛能,具有導向功能。一位老師說得好“做千題做萬題不如訂正一題,訂千題訂萬題不如反思一題?!彼?,筆者對學生的作業堅持認真批改、嚴格把關,對學生所做練習的評價更注重的是學生做作業的態度、分析過程。因此,給學生評價不是做對了多少題,而是看其分析的程度與深度,給予不同的評價等級:“優﹢、優、良、良-、合格、不合格”。凡獲得一個“優+”,在期末總評分上加1分,獲得“優+”越多加分越多。同時,對學生評價從純知識的關注轉變為人文關懷。老師可以寫上一些激勵的評語激發學生的復習和練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你的分析很獨特,是個具備愛因斯坦頭腦的人!”、“你是個熟讀課本、愛動腦思考的好學生!”、“你的進步驗證了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古訓,繼續加油呀!”、“做事不能虎頭蛇尾!你上次的分析很好,老師相信下次你會讓堅持延續!”等。
這種評價學生作業的方法,成為了連接師生溝通的橋梁,促使學生的非智因素向良好的方向發展。老師極為平凡的發現,極為平常的一句贊語,點燃了學生自尊自信的熱情,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認真做事。實踐證明,對學生自主分析作業的評價,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由不做到做,由抄襲別人作業到自覺獨立完成,由不動腦子到學會整合所學知識,大大提高了練習的有效性。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活動使做作業和批作業成為一種師生共同進行學識交流、情感溝通、教學相長的人文活動。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