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們正處在國際化、信息化的社會,英語已成為一種通用語言,它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如何培養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設疑激趣,誘導開口
剛學英語的學生好奇心和新鮮感很強,教材的安排也生動有趣,這使他們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學英語很容易。我們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從最簡單的問候語說起,主動與學生進行對話,不放過每一次可讓學生開口的機會。教師可結合新授內容精心設計一些疑點,以啟發學生思考,踴躍發言,解決問題。如在教JEFC 2Lesson 26時,教師設計如下問題:What is a lift?Do you like to be in a lift?What kind of building has a lift?How do we use a lift?學生們馬上會熱烈響應,急于表達。然后可再提出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問題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課文的最后還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Wh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可組織學生就此而展開討論。有的說:“He is short for the button of the lift.”有的說:“Maybe the power is off.”有的說:“He wants to do sports.”
利用教材資源,滿足學生需要
教師在備課時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對教材內容加以靈活的改動、補充,使靜態知識動態化,促成創造性語言的生成,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語言交際的積極性。教學圖形時,幾個簡簡單單的圖形沒有任何意義,學生的語言交際很受局限,如果教師能夠進行創造、引導并鼓勵學生將圖片拼成各種圖案,學生會很輕松地學習形狀、顏色、數量等內容。教師可組織學生用新單詞造句、編短文、說故事。成績優秀的學生還可以編出兒歌或詩歌。例如:Look at the pizza,it is circle circle circle,look at the sandwich,it is triangle triangle triangle. A little ant has a red heart heart heart. A little Jim has blue square square square. A little monkey has a yellow starstarstar.
教學過程交際化,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機會
我提倡“No Chinese in English class.”用英語上課能增加學生學英語的機會,并用英語進行交談,促進聽說能力的提高。教師應力爭把每一段對話置于一定的生活場景中,使其情景化、交際化,讓學生易于接受,學以致用。在教學中可采用Free talk創設交際情景,由淺入深、由簡到繁,不斷地為學生創造說話的情景,多出一些說話的題目,讓學生走出書本,把語言融匯到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因此,我在每節課前五分鐘堅持Free talk活動,內容以復習鞏固為主,也可由學生自由發揮,多貼近日常生活,易上口,不易忘。最好由短語、短句入手,形式上可由師生之間的雙向活動逐漸轉向學生之間的多向活動,不斷變換手段創設一種真實的英語環境,讓學生感覺自己是在交際而不是在表演。通過Free talk,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前都能積極主動地做好準備,為自己提供或創設一定的語言情景,把平時所學的語言知識材料加工聯系起來,課堂上爭先恐后地上臺說話,這樣既鞏固了學過的知識,又初步嘗到了口語對話成功的喜悅,促進了聽說理解能力、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開展課外活動,培養英語交際能力
學習英語的最佳方法就是不斷地使用英語。課外是一個廣闊的領域,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經驗,增長學生的見識,發展學生的個性特征,激發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需求,進而豐富學生的語言資源,促進語言交際能力的迅速提高。例如布置有聲作業,課后,讓學生錄下自己朗讀、背誦、對話、模擬的訓練內容,自己反復地聽,同時進行自我檢查、對照、糾正。又如建立英語課外興趣小組。每周在英語角舉行Party,大家一律用英語交流。這項活動為學生提供有話能說的場所,學生表現出空前的熱情。這種大量的情景交際訓練,改變了學生羞怯不敢講英語的習慣,而且說得流暢多了。我還建議他們看英語原聲電影,收聽英語電臺節目,定期組織故事會、討論會,唱英文歌,等等。
現代語言學家華生曾說:“所有的學習在于形式習慣,語言學習的關鍵是語感的生成、發展和提高。”因此,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讓學生進行說話寫作,還要著重訓練學生的語感,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習慣,盡可能在語言交際活動中自然地運用語言技巧。
總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有靈活多變的教法,創造機會,使學生盡可能把掌握的言語技能自然地運用到語言交際活動中,從而達到我們教學的目的與歸宿——為交際而運用語言的能力。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