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曾說:“欲談改革,必須改革對語文教學之認識,再則教師必須善聽善說,然后講求教法,探索新途。”遵此教言,反復思之,深感提高對語文教學之認識十分重要。筆者認為,教師必須在教學活動中注意情感的積極作用,以情感促進課堂教學,以情感陶冶學生情操,以情感提升教學水平。
一、情感認知
語文教學,從根本上說,就在于引導學生主動地去認識生活,尋找生活的真、善、美,追求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掌握感悟生活、表情達意的語言工具,并能運用這一工具,把自己所認識的生活準確地表達出來,借以抒發思想感情,闡明理想情操,煉就個性品格,領悟做人的道理,從而達到學文練文做人的目的。
首先,小學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憑借教材,了解其中所記載的生活,從而積少成多,逐步擴展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情感感知能力。現行小學統編教材所選的課文,絕大部分都是較有分量的優秀范文,有著較高的情感藝術價值。教學中,要注意發揮每一篇課文的情感作用,使其真正履行“幫助認識生活,而不是代替對生活的認識”(科爾察克語)的使命,那么,學生對生活的體悟就會踏著書本這一“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語)一級一級地登上生活的天宇,以俯瞰、洞察人類世界。
其次,小學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憑借教材,學會觀察生活,學會感悟人生的真善美。一方面以教材為“窗口”去瞭望大千世界,更廣泛地接觸社會生活;另一方面,運用從教材中學到的方法主動地去博覽書報,拓展視野,像高爾基讀書時感受的那樣,“似乎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只有這樣,小學語文教學才能真正讓學生認識生活、體驗社會、陶冶情操、提高素質。
二﹑處理關系
正確處理好“導入”與“導出”的關系,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思路。所謂“導入”,就是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識水平自然而然地把他們引導到教材中來,接受知識和技能,接受情感的熏陶;所謂“導出”,就是要求教師把他們從教材學習中導出去,引向社會,讓其在感受理解教材的基礎上,舉一反三,更廣闊、更深入地認識生活。
“導入”與“導出”的教學思路,是與作品(課文)的思路一脈相通的。作者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會盡量使其作品的開頭與結尾能給讀者以啟發和引導。開頭往往引人入勝,把讀者引導到作品里來,讓人感受到作品的情感;結尾又往往耐人尋味,把讀者從作品里引導出去,令人遐想,深化作品的主題。
“導入”與“導出”的教學思路,與學生的閱讀思路也是相吻合的。學生要真正讀懂一篇課文,首先要從字詞入手,一步一步地鉆進去讀透課文內容,記住要點,把握中心,感受情感。然后從課文里走出來,掙脫具體的字詞句的束縛,聯系實際,開動腦筋,善于思考,領會精神實質,體驗情感內容,把其中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如果不鉆進去,則只能了解皮毛,得不到什么大的益處;如果不跳出來,不下一番思考、分析、取舍的功夫,不考慮實際運用,則只是在頭腦里裝下一大堆的知識信息,久而久之,就會變成書呆子。所以,“入”是學生閱讀的手段,“出”才是學生閱讀的目的。
三、遵循原則
文、理、情是語文教學三個并行不悖的目標。只有這三個目標和諧地統一起來,互相結合,互相促進,多向流動,才能共同決定學生全面發展的價值。從這三個目標出發,筆者認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授之以文”是小學語文教學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與方法。
我們知道,語文教材是文、理、情的載體,而小學語文教學則是借此載體向學生傳播文、理、情的信息,并使三者統一起來,互為一體,從而促使學生提高素質。對于“文”與“理”的傳播與解惑,人們已有充分的認識和實踐。但對于“情”的撥發與激活,卻沒有過多地引起人們的重視和探討。事實也如此俏皮地回敬人們:“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常顯得極為活躍,并瀟灑地展示出極為廣闊的認知背景。前蘇聯的霍姆林斯基曾經形象地把它比作“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在這個土壤上”。它不但自始至終伴隨著“文”與“理”的發展,而且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它不但具有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感染學習對象的功能,而且還具有強化認識活動、增強學習效率、形成學生個性行為品質的巨大功能。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