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指出:“對小學生重點是規范其基本言行,培養良好習慣。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當前知識經濟、信息時代的二十一世紀新形勢,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原來強調的從嚴管教、一步到位的德育教育方式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我校是處于珠三角發達地區的農村小學,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四有”新人,就必須探索出一條適應新的時代環境和形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適合我國國情和珠三角發達地區農村小學新生培育的新途徑。
一、突出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思想
當前我們的德育工作普遍存在不容回避的問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過于注重學科教學。低年級教師更沒真正注意到初入學兒童的身心特點,加之對幼兒心理學、教育學知之甚少,往往就容易忽視了新生階段對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教育工作者的理論傾向、政治觀點、治學態度、工作作風對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了突破德育工作的這種被動狀態,學校高度重視,首先從新生德育隊伍建設入手。通過對新生科任開展形式多樣的針對性業務培訓,如加強幼兒心理學、教育學的理論學習,研究和探討新生出現的種種現象和規律等,提高新生科任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形成新生科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全員德育意識;然后針對一年級新生思想道德建設應從養成教育抓起,從小事抓起,從普通行為抓起的緊迫性,把培養新生漸進性行為習慣的起始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重點。
二、新生漸進性行為習慣教育的管理評價制度實施
沒有良好的校風,就難以打造進取的學風。我校開展的新生漸進性行為習慣教育模式研究的一個重大舉措就是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德育管理評價制度,如《校園德育細節》《家庭德育細節》《社會德育細節》《校園升降國旗規范》《學生儀容儀表規范》《學生一日常規》《班級公物管理制度》《班級管理量化評比制度》等。日常文明行為由學校值日行政、值日教師、學生文明督查員實施全程跟蹤。另外我們注重發揮一年級新生積極性高的特點,讓他們互相之間進行民主監督,這又令他們主動參與、自我管理的意識大大增強。通過這樣培養新生的行為習慣來培養他們的情操,對班風、學風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一年級新生中開展系列管理評價制度的實施過程,和禾苗的自然生長規律是一樣的。我們主張尊重規律盡力耕耘,不松懈、不間斷,反對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反對拔苗助長,反對急躁冒進、急于求成。通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我們發現新入學兒童的生理成長對他的精神成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隨著大腦的成熟,兒童的注意力、控制力水平都會有所提高。因此,在新生漸進性行為習慣教育過程中,我們要遵循客觀規律,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當各種各樣的良好行為習慣穩定出現,實際上德育工作就已水到渠成。
三、融入活動的漸進性模式,促使新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在《小學生心理學》一書中,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習慣的形成方式主要是靠簡單的重復和有意識的練習。”學校通過紅領巾廣播電視、火炬專欄大力宣傳,通過校級、班級、少先隊專題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對新生進行針對性和漸進性行為訓練活動。漸進過程概括為八大步驟:1. 使新生認識行為習慣的重要;2. 使新生知道環習慣的害處,加強克服壞習慣的信心;3. 與新生一起討論制定適當的行為規范;4. 為新生樹立榜樣教育;5. 運用各種具體方法,如好活動替代法、銘記警句、利用人為動作延緩壞習慣的出現及合理獎懲等方法來鞏固好習慣抑制壞習慣;6. 鼓勵新生持之以恒地練習,提醒新生不要輕易地說泄氣話;7. 對新生行為進行及時而科學的評估引導;8. 在新生周圍逐步培養良好的集體風氣。無論是通過哪一種載體展開的漸進性教育模式,均要符合新生的階段特點,讓他們在高高興興的氛圍中培養符合時代所需要的積極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令各層次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從強制性要求開始,在行為訓練的實踐中從被動逐步轉化為主動,再從主動轉化為自動,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漸進性發展效果。
小學新生階段的孩子比較小,處于一種對“家長和教師的權威”依附性很強的階段,他們的行為習慣具有不穩定性、可塑性大的特點。所以在新生漸進性行為習慣教育模式中,我們既注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也注重道德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熏陶和意志的鍛煉,令學生通過行為塑造品德。
四、家校攜手,合力打造育人新環境
發達地區的農村小學生源背景較為復雜,部分新生來自本地富裕家庭,家長過分溺愛,養成唯我獨尊、事事都得順著他們的壞習慣;部分新生來自外省市,父母一般靠在本地務工經商等為生,經濟條件較差,且忙于生計無暇管教,形成放任自流的“無政府主義”狀態;部分新生家長雖然重視子女教育,但“重智輕德”,造成兒童道德缺失和行為不當;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家長則完全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學校。
進入小學,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轉折,隨著角色的改變,孩子會產生諸多的不適應。這個階段行為習慣的培養更加需要注重學校和家庭教育兩方面的一致性,如果家庭在這個時候和學校的步調不一致,將產生事倍功半、甚至全功盡棄的后果。對于種種家庭教育的誤區,我校請來家教方面的權威專家,積極組織開展好針對性的家長培訓工作,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養觀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如在召開“良好的行為習慣——成才的關鍵”為主題的家長會上,一位家長發自肺腑地說:“一直以來,對孩子只有養沒有教的概念,以為樹大自然直。今天學到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以后一定會全力配合學校工作,共同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學習一般都是以模仿開始的,所以我們要求每個父母都需要反省自己,注重言傳身教對孩子道德教育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影響,看看自己有哪些好習慣值得保持,哪些壞習慣需要矯正。這樣才能家校攜手,達到共同培養孩子的目的。毫無疑問,為了切實擔負起教育的神圣職責,必須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通過對一年級新生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漸進性培養,我校一年級新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正逐步養成,綜合素質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音、體、美教育成果突出。本學年結束時,低年級組首次被學校評為“先進級組”,一年級班主任均被評為“先進德育工作者”,一年級新生中“三好學生”人數為歷年來最高,達到85.6%。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