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強調“人文性”和“以學生為主體”等教學理念已經為廣大語文教師理解、接受,并付諸教學實踐。這對改進語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們用心觀察便能發現,語文教學實踐并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諸多需要我們引起重視并加以糾正的不平衡現象。
“失衡現象”之一:重人文而輕基礎
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引導,沒有審美的教育,沒有情感的陶冶,語文教學的人文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歡迎。如今,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重視人的培養,就是通過語文教學來教學生怎樣做人。這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應有的面目,給語文以應有的地位。
但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也有不少教師過分強調人文性,特別重視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對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幾乎鮮有提及;對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停留于形式。致使不少學生語文基礎薄弱,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錯別字連篇。如果一個學生連字音都讀不準,又經常出現錯別字,病句連篇,那么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卻難以表達出來,也算不上一個語文能力強的學生。其實,無論是從素質還是從應試的角度來看,學生學好語文必須要有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這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而忽視了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學生的人文教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語文教師在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既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又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在逐漸掌握語文工具的過程中,受到文化、思想、情感的熏陶。
“失衡現象”之二:重合作而輕自主
新課程語文教學注意學生的合作探究,這體現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于是,有的教師不管公開課還是平時教學,動輒安排四人小組討論,不管內容有無討論的必要,有些甚至一節課討論到底;也有的教師讓學生合作學習,但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到一兩個小組有結果就匆匆收場,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學習中,還經常看到如下場面:小組中有一個成員在權威地發言,其他成員默不作聲,自己想自己的;或是小組成員熱熱鬧鬧地在發言,但沒圍繞主題,討論時氣氛熱烈,卻沒解決實際問題。以上合作學習,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則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語文教師沒有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含義,未處理好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
我們要倡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通過互相啟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只有在學生充分獨立、自主思考的基礎上,再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使他們取長補短,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因此,教師要精心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要組織好學生的自主學習,使每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二要組織好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技能,在合作中加強引導。
“失衡現象”之三:重現代而輕傳統
不可否認,隨著科技的進步,多媒體輔助教學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正確、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可以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強化教學內容,有利于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這本是值得我們積極倡導的。但一部分教師上課,不論什么類型、什么內容的課,也不管合適不合適,動不動就使用多媒體,甚至把課堂上是否運用多媒體手段作為評判課堂教學優劣的一條標準。于是不少教師課堂上用鼠標代替粉筆,以屏幕代替黑板,每一節課都用花花綠綠、有聲有色的多媒體課件來展示,致使學生感覺上課就像是在看教師利用多媒體演戲,在一番熱鬧之后,學生并沒有獲得真正的有價值的體驗和感悟。
正確評估多媒體的作用,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積極作用,是值得研究的課題。從語文學習的特點看,語文學習是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語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說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生動形象的描述,激發自身的想象力,從而獲得真正的有價值的體驗和感悟,這絕不是通過觀察幾幅圖畫可以實現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真正讓多媒體成為語文教學的有效輔助手段,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