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中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普遍認為數學難學、怕學。而職校的情況則更嚴重,大多數職校學生是中考未考上重點中學的落榜生,相對于普高生來說,無論是在對學習目的性的認識方面,還是在數學基礎知識方面、能力方面、學習方法方面都存在著很大差距。這種差距導致很多職校生對數學缺乏信心,失去興趣,甚至有厭學思想。這就給職校數學教師的教學工作增加了難度。下面就如何提高職校數學教學質量談幾點看法。
一、加強目的性教育,端正學習態度
數學是職業教育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它與很多專業知識緊密相聯。如:電子專業要懂三角函數;計算機專業要知道數理邏輯用語和函數等;機械加工類專業要有幾何知識。對于參加高考的學生而言更是一門必不可少的考試科目。因而要讓他們知道學好數學是學好基礎學科的基礎,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
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善于發現數學差生身上的“閃光點”
職校生在過去的學習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長期沒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因而自卑感強,失去信心,認為自己是學不會數學的,自暴自棄。對待這樣的學生,老師在教學中應多給學生鼓勵和肯定的話語。特別是在課堂上,針對不同難度的問題或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特別是差生得到表現的機會,讓他們也能在同學面前得到表揚和肯定,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 問題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一般都是老師講得多,學生主動參與程度低,老師主動學生被動,這樣使學生覺得數學課枯燥無味。而對于基礎差的職校生來說就更無學習的興趣,上課走神,甚至看課外書、講閑話,更別提主動性與積極性了。而現代教學又提出應多點師生的互動與交流,更應有學生的自主探索,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老師在問題提出的時候就應勾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有強烈的求知欲,渴望來解決問題。如講解不等式的應用一節中,單純講解會枯燥無味。老師可先準備幾條長度為100㎝的繩子,分組發給學生要求圍成一個矩形,然后叫他們分別量出長、寬、計算面積,再叫各組代表說出其長、寬、面積。此時再提出問題:當長。寬為多少時,面積最大。這時學生學習的興趣就來,就有了要解決問題的愿望,老師在講解時學生就能集中注意力,使之處在最佳學習情境之中。
2. 在數學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
學生學習往往是模仿老師的思路來解決問題。老師怎么說,學生就怎樣做,很少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即使有也不敢大膽地說,這樣就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達不到最好的效果。其實老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猜測,主動參與討論、交流,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與見解。老師適時地進行點撥,作出判斷,使學生能真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在“球的表面積”教學中,可先讓學生回憶圓柱、圓臺的表面積公式,它們都是利用展開圖求出的。提問:“球的表面積公式可以這樣求嗎?”學生當然會認為此路可行,然后拿出幾個課前準備的幾個小球和剪刀,讓學生自己動手,看看能不能展成一個平面圖形。這時學生會發現無論如何都不能做到這一點,說明不能用該種方法求球的表面積。那么用什么方法呢?學生就有了疑問,迫切地想知道如何求,老師因勢利導,使整個課堂活潑又輕松,學生也學得快樂,又展示了自己思維過程,培養了他們探索知識的熱情,從而產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3. 練習的多維性。
老師講解例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且運用知識,可進行循序漸進地變式訓練,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如在講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中,在判別式△>0時用五步法(達標——分解——化組——求組解——定原解)解,在“分解”步驟中,所用的方法較多。如:左邊為二次三項式時可用十字相乘、公式法來解,左邊缺少常數項時用提取公因式法分解,缺一次項時用平方差公式分解,老師在講解時可對左邊項進行一式三變。判別式Δ=0時用完全平方公式,Δ<0用配方法。老師可在這幾種形式中進行變式訓練。同時也可結合區間分析法,圖像法來解決。這樣既掌握新知識,又復習鞏固了舊知識,找出知識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擴展思維,勾起對學習數學的熱情、興趣。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