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是適應語文學科特點和素質教育的需要。因此,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我認為創新精神的培養應該從平時做起,把創新教育真正融入每一節課中。
一、語文教學觀點現代化
傳統的語文教學是“滿堂灌”,把課文中所有的內容都交待給學生,認為講得越多越好,往往是重點不夠明確,學生是被動接受,教學效果不佳,結果是師生雙方都很疲憊。創新教育要求我們必須摒棄這種教學觀點,要求我們在每一節課中都能明確一個重點,培養學生的能力。九年級的《白楊禮贊》這篇抒情散文,我采用讓學生反復默讀和朗讀相結合的方法來領會課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默讀中,同學們可細細品味作者的語言,潛心聆聽作者的心聲;在朗讀時,則可以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讓自己的心海同作者心海一起揚波。試想,如果把這篇課文按傳統方式去泛泛分析,那么這篇文章的意境就沒有了,學生學習起來就會很乏味。再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這篇說明文,我們可以把這課的學習重點確定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簡明與平實”這個點上。明確這一重點后,我們所達到的目的應該是不僅讓學生能辨析說明文的語言特點,而且還能把同一個事物寫成小的生動說明文和小的平實說明文。既鍛煉了學生的辨析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至于課文的其他內容像“花兒的特點、說明方法、說明結構”等等,就不必去細細分析。這樣重點明確,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學生學起來輕松,收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二、語文教學環境社會化
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創新,創新需要創新環境,能夠自主思維,自由決策。創造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把學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
1. 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訓練。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思維為軸心、以訓練為主線,對學生的訓練要做到有計劃、有步驟,要貫穿在教學的每個階段,貫穿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學完《讀報常識》一課之后,讓學生動手做小報,讓他們自己設計版面,自己搜集資料,或者親自去寫材料。學完《〈農村調查〉序言》一課,讓學生親自到社會去調查,寫社會調查報告,了解社會。學完《北京喜獲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一文,讓學生去當小記者,采寫新聞等,通過實踐訓練,讓學生全方位感知知識,形成能力。
2. 課外活動中的實踐訓練。要學好語文,僅靠課堂四十五分鐘,僅靠幾本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要建立大語文的觀念,適度拓展學生學習語文的時空范圍。
三、語文教學方法多樣化
講民主,是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大特征。講民主就是要把學生當作教育的主體。許多成功的語文教育家,他們取得成功的秘訣就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他們當作活生生的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要的講讀課文在導入新課時,可以用激發興趣的方式導入。比如《理想的階梯》是一篇議論文,比較枯燥,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可以先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首先問:“同學們,你們有理想嗎?”同學們一定回答“有”,然后再問:“那你們的理想是什么呢?”待同學回答后進一步說:“你們怎樣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呢?這節課就讓我們到《理想的階梯》一文中去尋找答案。”這樣同學們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作文課,尤其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的學生對于寫作文這件事很頭痛。如果讓他們回家去寫作文,他們就會東抄西抄,如果讓他們當堂完成,他們又會感到困難。這兩種情況寫出來的作文都不好。可以讓學生當堂成文,不管寫得好與差,把先寫完作文的同學的名字寫在黑板上,這是鼓勵他們快寫。然后評講時,要求是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同學到講臺上宣讀自己的作文,下面的同學聽,然后點評,最后老師再評,這是鼓勵他們把作文寫好。經過幾次訓練后同學們的作文速度快了,質量提高了,寫作文的積極性也大大增強了。平時還可以設計一些小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課前三分鐘演講、講故事、上課時讓學生畫黑板畫、讓學生提問題等方式,讓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參與意識。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總之,靈活多樣的語文教學方法,其共同特征都是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多一點興趣,少一點約束。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