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是教學研究的一項重要活動,也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但很多教師對于怎么聽、聽課后的資源如何利用缺乏研究意識,降低了聽課應有的效能。那么,如何提高聽課效率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聽課前做好準備,帶著需求去聽課
要從聽課中有所收獲。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就應改變任務式聽課,讓教師出于自身教學需求自主、自覺參與聽課活動。教師應該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參與者、研究者。把握真實的教與學的課堂實際。因此,教師去聽課,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聽課前了解教學內容,把教材解讀到位,了解重難點,設計自己的教法,并了解授課教師的信息;聽課時,在他教與我教之間進行對照,尋找課堂教學中突出的亮點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變被動聽課為主動聽課,同時看授課教師如何發揮自身的特點和長處。這樣能夠更好地取人所長,補己之短。實實在在提高聽課效率。
二、聽課中要帶著問題去“看”
一看真假。無論是公開課還是家常課。首先你要問自己:真課和假課能分辨出來嗎?當課堂看似完美時你是否覺得驚訝,這一切合理嗎?這樣的課對你的教學有指導和示范價值嗎?有一次,筆者聽《黃河大合唱》的鑒賞教學時,任課老師指導學生練習輪唱《保衛黃河》,學生只跟著范唱齊唱了一遍。在沒有輪唱技巧指導和再練習的情況下,就非常準確到位地唱出了二聲部的輪唱,令聽課的老師驚嘆不已。課后調查得知,原來任課老師之前已經排練過數遍了。
二看重難點的突破。如何突破重難點是一節課中最精彩也是最關鍵之處所在,是教者教學水平和教學技能的集中體現。如榮獲全國優質課評比一等獎的《永遠的莫扎特》一課就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任課老師結合了流行歌曲《不想長大》向學生介紹了莫扎特與其作品《第四十交響曲》和《G大調弦樂小夜曲》,同時又延伸至莫扎特誕生250周年紀念日及莫扎特音樂效應,來豐富課堂內容、擴展學生的藝術視野。該課中教學重點是用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學會欣賞古典音樂,難點是讓學生親近并喜歡古典音樂。任課老師用《不想長大》拉近學生與古典音樂的距離,激發學習興趣,有效突破了難點;在賞析《第四十交響曲》和《G大調弦樂小夜曲》時,她通過圖形譜、模唱、對比、接龍游戲、畫線條等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古典音樂的結構美和旋律美,幫助學生理解古典音樂、學會欣賞古典音樂,有效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聽課的時候只有緊緊盯住重難點的突破,看重難點的把握是否恰到好處。才能抓住關鍵。
三看師生的活動。除了事先的精心設計。教者課前與學生的談話交流、新課導入方式、即時評價能力、應對意外能力、深入追問技巧都是教學基本功的展示,這些都是值得反復回味之處。既要看教,又要看學,二者兼顧。看學生的學,要看課堂氣氛如何,看學生參與的情緒怎樣,思維是否活躍,師生互動環節怎樣,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是否有機結合,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如何,學習習慣養成情況怎樣,等等。當然聽課也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地關注課堂上的每個方面,可以適當有所側重。對一般的研究課,就著重看其在研究方向上的達成度;對于名家的課。宜著重領略其教學風格及其相應的學術思想在課堂的體現。
此外,聽課還應詳細記錄課堂的教學過程,把教師、學生的活動情況都記下來。也記下自己的主觀感受和零星評析,以便日后學習借鑒。
三、聽課后要研討得與失,并寫好反思
一般聽課后都安排評課研討環節,聽課者之間要進行及時交流,分享各自的所思所想。這樣可以借助集體的智慧與力量進行研討、釋疑解惑。在集體研討交流的過程中。既要善于傾聽他人的發言,更要有條理地說出自己獨特的想法,敢于亮出。自己的觀點,敢于爭辯,敢于碰撞,這樣就會冒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如此,便能在爭鳴中深化認識。在參與中提升能力。
聽課后有所思要及時記錄下來,可以在論壇上發表,與同行討論,將自己聽課所得動筆加工提煉形成完整的文章,并學以致用。聽到好課,可以親自在課堂上演繹一遍,是提高;聽到有爭議的課,取其精華再上,是進步;聽到缺陷比較明顯的課,改進后再教一遍,是促進。聽中學,學后教,教“學”結合,教“學”相長,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學理念在聽課中升華,教研能力在聽課中加強,教學水平在聽課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