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逐漸向成人期的過渡時期,存在著許多不利于個體發展的心理因素,這些心理因素往往會導致一些矛盾沖突的加劇,如: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情感與理智的矛盾、閉鎖與交往的矛盾、獨立與依賴的矛盾。對于他們來說,升入高中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的轉折,一次嚴峻的挑戰。高一新生如果不能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必將嚴重影響其之后三年的學習與生活。作為教育管理者。理應開展相關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有效干預。
一、重視入學軍訓
軍訓的主要內容是隊列訓練和內務整理,不僅能使學生提高自理能力,而且能夠磨煉他們的耐挫力。培養他們堅強的意志力。軍訓活動還是新生增進友誼、增強班級凝聚力、培養集體榮譽感的活動。軍訓是新生適應教育的開端。在此期間可組織學生參觀校園,了解學校的整體環境,以方便其學習、生活:介紹學校的校訓和校史資料。讓學生明確目標;可邀請資深教師和高年級同學舉行新生適應講座和座談會,讓學生從入校時就開始規劃自己的學業生涯。
二、搞好班集體建設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管用什么樣的勸說,也做不到一個正確組織起來的自豪的集體所能做到的一切。”因此,高一年級的班級管理,班主任必須設法使新生能夠在短時間內與老師、同學產生心理上的共振,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優秀、得力的班委是搞好班集體建設的保證,班級人人有崗位是搞好班集體建設的保障,創設良好的班風與學風是搞好班集體建設的關鍵,自主管理是搞好班集體建設的法寶。
三、聯合家庭教育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桑標等人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的家庭生態系統處于一種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積極平衡態,而心理有問題的青少年的家庭生態系統則處于一種阻礙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消極平衡態。學校教育應引導家長以科學而理性的育兒理念來教育孩子,與孩子積極溝通,建立親密和諧的家庭生態系統。一般情況下,孩子如愿考上重點高中后,家長往往會一時疏于對孩子細微變化的關注。即便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也只是以考試成績的好壞來評價孩子的適應狀況。這時,學校教育的積極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開展實踐活動
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是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社會實踐活動和社區服務、社會調查等綜合活動。是學校教育的延伸補充。學校可根據高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開設多項校內外的實踐活動。學生在參與活動中,能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和完善學生的多項技能。豐富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現實體驗。
五、提供心理服務
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心理服務,這是一項新的教育實踐。特別是在高中起始階段,由于課程設置、課時安排、師資條件和升學壓力等主客觀因素,這項舉措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心理服務的定位是以全體學生為服務對象,以預防、發展性目標為主,矯治性目標為輔,著眼于主動促進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適應。不是只滿足于不出現嚴重問題。學校的心理服務如果只是單純地為個別出現嚴重適應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咨詢工作將處于“被動應戰”狀態,配備齊全的心理咨詢室也將成為一種擺設。因此,要主動出擊,通過建立心理檔案、進行心理咨詢、開設心育課程、開展心理講座、組建心理社團、組織校園心理情景劇等多項渠道,圍繞學生耐挫力、自信度、交際傾向與能力等心理品質的培養與完善,提供優質的心理服務。
以上五項措施,整合了學校、社會、家庭三股教育力量,彌補了以往在新生的入學教育與管理方面單向灌輸的不足,實現了教育形式多樣化。高一新生學校適應狀況理應受到社會、政府和教育界的普遍關注。教育行政部門要整體提高高中的教學質量與人才素質,還非得從高中的“進口”——高一抓起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