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罷盧老師的《簡單結構的設計》的課例反思,很有感觸。作為老師。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教學體驗:一堂課只講理論,沒有實踐,會把“活”的內容講“死”;放手實踐,能把課上“活”。但很多時候,又容易陷入了“只講就死、動手就活、再活就亂、一亂又講”的怪圈。要想走出這樣的怪圈,我們必須找到一種在對話、自主、合作、探究之上的課堂教學理念。從而讓課堂真正地“活”起來。
一
聽過這樣一節公開課。授課內容為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苦難中的尊嚴”這一主題下的兩篇文章。一篇是培根的《論厄運》,一篇是周國平的《直面苦難》。授課教師將兩篇短文全班齊讀了一遍后,就開始轉入對“我們如何面對生活苦難”這一話題的小組討論,然后就是若干學生的上臺發言。從頭到尾,授課教師講的就是這三句話“請大家齊讀課文”“下面哪位同學上臺發言”“不錯,很有看法”。這節課結束后的點評是:符合新課標的精神,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體,學生活動多,參與率很高,課堂氣氛相當活躍。這些優點的確可以看到,但我的疑惑是:什么叫課堂教學的“活”?是不是只要有人發言,不管發言內容的對錯深淺都叫課堂“活起來”了?這節語文課“活”的意義在哪里?語文課的終極目標是倡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發言的熱情還是讓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獲得提升?
現在想來,剛剛從傳統教學模式下走出來的我們,有點矯枉過正了,甚至簡單地認為只要有大量學生參與活動,只要有分小組討論的形式就是一堂“活”課。事實上,這么多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真正“活”的課堂不僅要有學生積極參與的活力,熱熱鬧鬧的活躍氛圍,更要有鮮活的思想!前文所舉的“苦難中的尊嚴”的公開課雖然有學生熱烈的討論和發言,卻沒有達到引爆學生的思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的深度;雖然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卻忽略了教師在學習中的主導功能,教師變成了可有可無的報幕員,而不是高舉求索的火把引領求知者前進的普羅米修斯!如此徒有其表,內里卻空洞無物的“活躍課堂”,何來長久的生命力?長此以往,怎能不陷入“只講就死、動手就活、再活就亂、一亂又講”的怪圈呢?
二
一個完整的課堂由學生、教師和文本三個必備元素構成。有一陣子,為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卻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仿佛一提到活躍的課堂,就應當是學生的天下。教師就不能參與、不能講授甚至不能出現,否則,就是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其實,仔細想想,課堂用的文本的取舍。重難點的決定不還是取決于教師嗎?課堂內學生的分組,人員討論的內容,課堂的節奏等等不還是來自教師的設計嗎?這樣講,不是要走回教師決定課堂一切的老路,而是要認識到教師的引導點撥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當我們贊嘆演出的精美絕倫時,我們還是不得不佩服導演的策劃能力及挑選演員的眼光。而一個優秀的演員同樣離不開打造他的導演和出色的劇本。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功能和文本的知識體系三者和諧統一的課堂必將是最有生命活力的課堂。那作為教師,課堂上的理想狀態是什么呢?
孟子曾說:“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意思是說君子做出躍躍欲試的樣子,以便讓別人觀察和體會。“引而不發”這個成語,可以比喻為善于發揮和控制。也就是說,君子教導別人應該如射箭一樣,拉滿了弓,卻不發箭,但箭在弦上,有一觸即發之勢。這里的“君子”如果是教師,那么“弓箭”就是文本,“引而不發”則即是一種最佳的課堂教學狀態,教師在“引而不發”中讓學生對“箭”的方向、射程、威力及命中目標充滿好奇與猜想,從而引發長久的對話、討論和探究。所以,“引而不發”既是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也是值得研究的教學理念。
三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要在課堂上讓學生感到他們是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形象。因此,深入理解文本和獨到地處理文本是使課堂活起來的基礎。要獨到地運用文本,首先要正確深入地理解文本,做到去粗取精,知其義,明其理,把文本讀“活”,做到文本為我所用,為學生所用。其次,在教學中要選準突破口。考慮從什么地方切入,最易激發興趣,讓拋出的問題“一石激起千層浪”而不是“我本有心向明月,誰知明月照溝渠”,這樣的課堂才會“風生水起”,而不是“風平浪靜”甚至死氣沉沉。第三,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只是能力構成。心理特點、感興趣的內容以及普遍存在的問題,將學生的問題有機地納入整合到課堂教學中,這樣,學生會感到課堂討論的問題是自己一直關注的問題,一直是自己心底的困惑。從而有興趣主動參與,而不是被討論;從而長久地熱烈地討論,而不是敷衍了事地象征性地走過場。
課堂分組討論到后來會混亂的原因是什么?教師拋出的問題,沒有吸引力,學生開始閑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教師拋出的問題,超越學生知識儲備,學生沒有辦法深入探討;教師拋出的問題范圍太大,指向不明,學生開始東拉西扯;教師拋出的問題沒有一定的評價機制。學生可以渾水摸魚……平庸的教師是在敘述,較好的教師是在講解,優秀的教師是在示范,而偉大的教師則是在啟發,“弓箭”在教師您的手中,關鍵是您交到學生手中時,引發了學生的“會挽雕弓如滿月,射天狼”的熱情嗎?
四
課堂活化的核心是學生思想的鮮活。“苦難中的尊嚴”并沒有將課上“活”。一堂課只有學生按順序上去老生常談式地舉出幾個名人如何面對苦難的例子,這中間有思維激活過程嗎?會產生思想嗎?況且,每一個人,教師的點評都是“不錯”“很好”“我們鼓掌”,這中間有師生思想的碰撞嗎?有撞擊出思想的火花嗎?一堂真正活起來的課堂,不是放任學生在原有的層次上徘徊,而是應當引領學生“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所以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有錯的課堂才是有活力的課堂!將學生不同的見解。始料未及的想法,甚至匪夷所思的念頭化作你弦上一觸即發的箭吧,因為這支箭或許引發的是討論的戰火,思維的戰爭。而課堂不就是學生、教師、文本間展開多重對話,進行思想碰撞與心靈交流的過程嗎?不就是思維有效激活,師生合作碰撞中拔節提高,共同走向一個認識的新高度嗎?不就是走向多元主題多元視界的解讀生成,成就文本知識的重新經歷與復活,完成師生精神生命的又一次復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