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成年人自護知識現狀調查
所謂自護能力,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綜合能力,是指自身在可能受到外部事件傷害的情況下,采取有效的自我防護措施。避免自身受到傷害的能力。
為了進行“未成年人安全自護”的能力教育,江蘇省蘇州市滄浪少年宮以“未成年人安全自護”為主題對蘇州市未成年人群進行了廣泛的社會調查。下發調查問卷5000份,并對其中1000人進行面對面征詢,1000人進行模擬現場實踐調查。被調查者分布為:4~6歲學齡前兒童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0%;低年級(1~2年級)小學生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0%;中年級(3~4年級)小學生占被調查總人數的30%;高年級(5~6年級)小學生占被調查總人數的30%;初中生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0%;其他年齡階段的未成年人占被調查總人數的10%。調查結果如表所示:
表1顯示,系統接受過自護教育的未成年人只占7.21%,而絕大多數(占92%以上)的未成年人只受過部分或從沒接受過自護教育;隨著年齡的增長,接受過系統自護教育人數所占比率呈現出緩慢增加,但初中階段的青少年系統接受過自護教育的人數也只占了10.26%,比小學階段(5~6年級)只高出了1.37%。說明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未成年人自護教育體系存在不足。
由表1還可以看出,學前教育階段(4~6歲)接受過部分自護教育的人占同齡人總數的94.72%,這一未成年人群體的知識更多地來自家長和幼兒園,但由表2多項選擇進一步顯示出,有91.96%的自護知識來自家長,說明家長是這一群體的自護教育主體,相反,以學前能力培養為主體的幼兒園只占了2.13%,說明目前的幼兒園教育在未成年人自護教育方面存在嚴重不足。而以課外活動為主體的少年宮占5.19%,明顯高于學校(幼兒園),這一現象值得學前教育管理者深思。
表2顯示。3年級以上的未成年人在學?;蛏倌陮m所獲得的自護知識量快速增加,反映出專門的青少年活動場所(學校、少年宮)是他們獲得相關知識的主要來源。說明校內課堂對未成年人進行自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反映出少年宮的課堂外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通過網絡、電視和報紙等途徑獲得自護知識的未成年人數在5年級以上明顯增加,一方面反映出這一人群隨著知識水平的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明顯提高,另一方面,也說明目前的媒體宣傳對低年齡的未成年人(4年級以下)沒有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
我們通過讓調查對象舉例的形式,調查了他們各自所知的自救知識種類,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為了有效分析未成年人掌握自救知識水平的生長特性,采用統計分析的方法,表中X為平均知道的數量,其計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式中:i為掌握的種類;Xi為所占的比例。
對表3的統計結果平均值X作進一步分析后所得結果如圖1所示。
由表3可知,4~6歲未成年人有近90%知道一種自救知識,小學階段學生有85~95%知道1~2種自救知識,并且隨著年級增長,知道自救知識的種類數也有增長的趨勢。進入初中階段,大多數學生知道2~3種自救知識。
由圖1所示,隨著年齡的增加。自救知識種類的平均值也隨之增加,采用回歸分析方法發現,不同年齡的“種類數平均值”的增長具有線性增長特征,證明了自救知識作為一種綜合知識,它的增長與年齡有密切關系,符合未成年人的生理生長、心理成熟和知識積累特性,這一過程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圖1的線性成長線與不同年齡種類數平均值達到基本吻合的程度,在小學或初中的任何階段,沒有反映出明顯的、在某一時間段急速增加的拐點特征,這一特征與由表1所得出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未成年自護教育體系存在不足”的結論一致,說明,中、小學階段在自護知識的教學方面,沒有給予有效的專門教育,進一步說明了自護知識增長特征更多地與年齡的自然成長有關。也就是說,未成年人對自救知識或自護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基本來自于如表2所示的各方面因素(學校、網絡、報紙、少年宮、家長等)的潛移默化影響而自然形成的積累。這一結論值得教育界重視。
二、未成年人自護能力現狀調查
為了進一步分析研究未成年人的自護能力現狀。我們對未成年人群體進行模擬測試,測試結果如圖2~4所示。
由圖2~4所示可知,未成年人在地震演習中,聽指揮的只占總數的2.33%,在消防安全逃生模擬演習中,成功逃生的人數只占3.01%,說明在突發性的災難面前,未成年人自護能力明顯不足。
在交通安全模擬演習中,能有效遵守交通規則的未成年人數只占了5.34%,這一調查結果,從側面反映了目前對青少年安全自護教育的不足,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三、未成年人自護教育調查的結果分析
1.未成年人初步掌握自護基本知識及能力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對象中,90%以上的未成年人接受過自護知識教育。這些知識主要來源于家長、學校和社會。這表明家長、學校和社會已認識到對未成年人開展自護教育的重要性,并開始付諸行動。面對面征詢結果顯示,大部分未成年人能夠將知識運用于生活中,如:識別簡單的交通標志;熟練記住火警、急救和報警電話;不輕易聽信陌生人的話等。這表明未成年人在家長、學校和社會的有效引導下,初步掌握安全自護的基本知識和能力。
2.未能形成未成年人安全自護教育體系
調查顯示,到目前為止系統接受過安全自護方面教育的未成年人不到10%。未成年人接受到的安全自護知識是零散、未成系統的。學校教育中,沒有系統的安全自護教育內容。非系統的安全自護教育,使未成年人在面對危險時無法做出積極、正確的反應。
3.未成年人掌握自護知識及能力狀況差異較大
未成年人之間由于個體及環境的差異,掌握的自護知識及能力狀況差異較大。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年級的學生掌握的自護知識比低年級的多;城區的學生掌握的自護知識比城郊的學生多。那些自學能力強,愿意主動從外界吸收信息的未成年人能更好掌握安全自護知識。模擬現場實踐調查中得出:經歷過逃生演習的未成年人比未經歷演習的未成年人掌握的自護知識多。然而,就目前來看,絕大部分的未成年人沒有機會參加災難模擬演習。另外未成年人父母的文化水平高低、行為習慣好壞與未成年人掌握自護知識水平呈正比關系。
4.未成年人未能形成自護習慣及本能
在自護知識書面測試中獲得高分的未成年人在面對面征詢中承認:他們曾有過明知不對卻仍去實施的行為經歷。如一群未成年人共同違規橫穿馬路。其中明知此行為不對的未成年人為保持群體的統一性,同樣違規橫穿馬路。蘇州市滄浪少年宮內火災、地震、消防自護測試結果顯示:未成年人在災難模擬逃生演習中,有大量人員“傷亡”。90%的未成年人在模擬災害發生時驚慌失措,奔逃中完全忘記自護要點。即使是曾經參加過類似演習的未成年人,有不少在模擬災難發生的一剎那,腦子里平日掌握的逃生要點變成一片空白。因此,要讓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安全自護習慣及本能,非一朝一夕之功。
四、結語
通過上述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未成年人自護能力的培養應當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應當堅持廣泛性和長期性的教育,同時要加強實踐性和系統性教育,采用案例分析、活動體驗、理論教學三者結合的方式,形成多層次、廣范圍的未成年人安全自護教育體系和平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廣大未成年人的自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