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洪澤縣實驗小學從生命的高度,以“成長教育”為切入口,把“讓我們一生幸福成長”作為辦學使命和教育理想,為教師營造適合自己成長的文化,為學生提供適合自己成長的教育,尊重生命,張揚個性,以“自然、自覺”的意識,“做學創合一”,“做最好的自己”,走出了一條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幸福之路。我們認為,洪澤實小的這種探索,既是對中華民族文化道統的自覺承繼。也是對現代教育理念的積極踐行,更是全校師生在李建成校長的引領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創造,其典型意義和標桿價值十分巨大。
儒家經典《大學》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明乎天地之大德,萬物之眾理。那么,天地之大德何謂?“天地之大德日生?(《周易·系辭下傳》),即大生廣生,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即天地的生命精神,也是宇宙的生命精神。這種精神,按照著名學者司馬云杰的觀點,就是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偉大的生命精神。中國文化不是一個追求死寂的文化,而是一個追求生生不息的文化,它表達了永恒不變之存在。這種永恒不變者,一是人心人性,二是國家民族的根本文化精神。
洪澤實小以促進“人”一生幸福成長作為學校教育的終極追求與學校使命的核心“內容”,既體現了“人”的根本需求。也體現了天地宇宙的根本精神,更體現了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基于成長”、“為了成長”、“共享成長”。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杜波依斯曾這樣表達他對現代教育的基本信念:所有真正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成為木匠,而是使木匠成為人。“成為人”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品格的發展和理性的培育。于是,教育便是“改變一個人的心智和品格”(阿德勒)的過程。而受過完備教育的人則成為一個具有“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的人(赫欽斯)。所以,課程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心智(mind)、心靈(hean)和精神(spirit)。洪澤實小的“成長教育”實踐正是這樣一種“人的教育”,尊重“人”的差異,依靠和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自由、自覺成長。不僅如此。李建成校長在汲取學校歷史文化營養的基礎上,從人的現實起點出發,獨樹一幟地提出“用文化發展人”的教育思想,創造了教育和文化融合的育人之路。
洪澤實小不僅提出了既有根又與時俱進的先進教育思想和理念。而且還通過有效的舉措和策略去實現這些理念。值得稱道的是,洪澤實小并沒有將這些舉措和策略停留在“技術”、“技巧”層面上,而是用“文化”理念去統整,通過文化去實現這些理念。這就很好地處理了“道”和“技”的關系,從整體上體現了“用文化發展人”的辦學舉措。例如,洪澤實小為讓教師踐行共享成長的教育追求。并沒有用統一規范的“格式”來約束教師。而是積極提倡張揚個性的教學;他們也不一味地追求所謂的“名師”,而是培養適合學生成長的教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提供適合學生成長的課程,全校教師積極建構適合學生成長的課程和學生喜歡的課程:課堂教學緊緊圍繞學生“成長需要”組織教學活動:校本課程力求實現“人本化”,即校本課程緊緊圍繞學生“成長需要”組織開發設計;內容上,切實關照學生自己的興趣,將“關注社會需要”轉化為“關懷生命潛能”,讓學生個性得到張揚。所有這一切無不充分體現了關注人的成長“目的”和用文化發展人“手段”的相融相協、共生共長之境界。
“做最好的自己”是洪澤實小人的一個追求,也是衡量生命高度的標桿。超越自我,勇于創造,做學創合一,既是“成長”的內在本質性規定,又是“成長”的必經過程。我們堅信,洪澤實小在“成長教育”思想的引領下,文化化人,必將終成大器,走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