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這學期有意識地增加了學生實踐的機會。但還是有位同學給我寫了張紙條:上課老師講得太多。做得太少。通用技術不常動手,怎能學好技術?光說不做,豈能記住?
我回答“老師有很多怕,最怕上課聲太大”。實事求是地講。我更愿意采用講授式教學。中間穿插幾次學生活動,只要符合《課標》,突出重點,一節課也就過去了:我也比較擅長講授理論。動手做,也做不出什么好的作品,更不用說指導學生了。對學生來說,多數人都能設計出方案,但是能制作出比較出色的原型或模型的沒有幾個人。大部分作品也都是紙質的。課堂紀律差,亂哄哄,吵得頭都痛。維持紀律,能把嗓子喊啞。更主要的問題是,動手實踐能否達到教學目標?
學生很敏銳。他們也發現理論多、實踐少這個特點。所以總是嚷嚷怎么還不上一節實踐課。“你們要是能保證紀律,學到真知識,《簡單結構的設計》就可以動手實踐?!薄澳?”上課了,學生很快就分好了組,一個個興高采烈。
沒到兩分鐘,教室就開了鍋。我再次強調紀律。并讓他們合作探究布置的兩個思考題。我察覺到一個由六個男生組成的小組,裝作討論的模樣。走近巡視,一個男生還裝腔作勢地說:“這個問題我是這么認為的……”沒過一會兒,“咣當”一聲,嚇我一跳:那個組有三個人倒在地上,其中一個還一邊笑一邊打滾。
高中課堂發生了幼兒園的情形。來不及多想,不能再“探究”了,也不能再“合作互助”了,由我一個人一口氣講完了剩下的內容。紀律隨即好多了。伴隨著聲音的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也在降。這又回到了“一亂又講、只講就死”的圈子里。
下課后。我思考出現這個“怪圈”的原因。發現原來設計的教學流程存在兩處“硬傷”:一是“結構設計應考慮的主要因素”必須采用合作探究這種模式嗎?學生自己閱讀,能否得出答案?如果能獨立完成。還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嗎?二是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方案并進行評價。是不是給一些人提供了渾水摸魚的機會?可否獨立設計方案?對于一些人來講,不把評價細化、落實到個人,就不會有壓力,更不會有動力。
解決第一個問題,必須改變“探究的隨意性”,即要實施“有效探究”。有效探究的目標是有效教學?!敖Y構設計應考慮的主要因素”書里面寫得很清楚,沒有必要采用“探究”這種模式。直接講授就可以了。
怎樣讓學生熟悉“設計一個簡單結構應考慮的主要因素”和突破“結構設計分析”的教學難點呢?我想,通過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并付諸實施。這個過程中,將《技術與設計一》與本單元的相關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將實踐中遇見的問題再與理論聯系起來,切實做到思維多樣化,體驗有效化,從多個層面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應該比無明確目標、低質量的“探究”效果要好。
克服“渾水摸魚”的問題,就需要在教學環節和評價上下功夫。我采用的是“烙千層餅”的辦法,層層細化。要求完成的環節,沒有達到要求,不能進行下一環節的活動,并且不給分。經過實踐,新的教學設計“治療”了兩處“硬傷”。學生也充分地表達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