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中秋,丹桂飄香。我們來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在圣約瑟大學教育學院進行為期二十天的校長培訓。這個陌生的國家給我的總體印象就是,慈善的兄長,長大的孩子,可愛的少女,清亮的水晶。同樣,他們的教育給了我們非同一般的感受。
一、說的樸實。做的到位
1.教育理念因樸實而鮮活
美國中小學的教育理念,因為樸實而顯得更加鮮活、貼近實際。例如,“我們所驕傲的,是為所有學生成長進步服務”“教師之間的交流是重要的,搞學術并不是重要的”“為不同背景的人提供同樣優秀的教育”“孩子像教堂頂上的玻璃,五顏六色,是完全不同的”“對所有學生提供優秀的教學,不偏科教學,教學不應該是橄欖,而是掛鐘狀態”等等,諸如此類的教學研究和管理理念不是寫在學校的墻上。而是出自教師的口中,更多的是落實在他們的行動上。美國學校沒有我們國內學校關于教育理念方面的那些文字游戲。沒有我們那些高掛墻上的諸如“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之類的“豪言壯語”。更沒有寫得滿校園的“三風”“四風”之類的東西,但是顯得很真實、樸素、實用。
2.要分數,更要人的成長
在美國盡管也要進行考試,但是他們沒有以成績定人的高低貴賤的價值觀存在。2000年。布什政府制定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法案,其重點在于提高基礎教育階段中小學校學生的文化素質,實行全州統一考試,考閱讀、科學、數學。對于特殊的差生,學區要派出專家專門到學校里面進行輔導。我們在一所學校看到兩位學區的官員在對三名成績不太好的孩子面對面進行輔導,他們神情是那樣專注、耐心,孩子們顯得那么開心。所以美國盡管有考試,但是所有的考試都是一種達標性的測試,而不是通過考試來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孩子們只要在閱讀、數學、科學這三門考試中達到規定的標準,就是合格的。而且對學校的評價也是看達標率情況,而非縱向排隊。
從2000年開始。美國實行州統一考試,通過考試,肯定會有一些學生不達標。如何促進這些孩子達標?學校從實際出發,在家長同意的前提下。對不達標的孩子利用暑假進行輔導,完成規定的學時,然后再補考,直到達標。已經達標的孩子就不再利用假期進行輔導。這種做法滿足了家長和孩子個性化的需求,是非常實事求是的。
3.嚴格的教師考核和退場機制
美國的教師主要分成幾種類型:①新教師。對于剛上崗的新教師,一年考核一次。學校會認真聽他們的課,經常找他們交流談話。②終身教師。三年后,新教師可以申請終身教師的資格,終身教師三年考核一次,這種考核就不是非常嚴格。③不滿意的教師。對于不滿意的教師,學校要求非常嚴格,會不斷聽課,不斷談話。實在不滿意,學校可以解聘這個教師,當然教師可以通過法律的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美國,解聘教師是很困難的。因為教師解聘一般要走法律程序,會給學區和學校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教師解聘在美國不是行政行為,而是一種法律行為。盡管解聘的教師很少,但是它畢竟是一種機制,同時也確實存在著由于工作不合格而被解聘的一批教師。所以有了這樣一種退場機制以后,對于教師的管理、教學質量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校在“大制度”的背景下,會制訂“小規矩”來考核教師,所以教師每年都有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教師被認為是專業人員,是研究者——教師就是專家,教師的工作就是研究,尤其需要合作。
4.不讓孩子帶著等第進入社會
美國學校從來不評“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班級里也不設班干部,所有班務分給所有的學生,定期輪換。小組學習也沒有小組長,召集人也定期輪換。小組學習時,每位成員都有角色。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從小就有一種平等的意識,創造一種公平的文化,確保人人平等,為將來國家的民主共和奠定一個牢固的基礎。
平等和尊重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校園里的肖像,我們國內大都掛著名人和偉人,而美國的校園里卻掛著許多“小人物”——學校的員工,介紹他們如何熱情、耐心、細致地開展工作,如團結而又充滿活力的清潔工和守門人。處處體現出對“小人物”的尊重,體現人的平等。
二、鑿壁借光。啟迪多多
美國土著人有個習慣,每逢外出旅行,過兩天就要停下來休整一段時間。用他們自己的話說,走得太急,怕自己的靈魂跟不上來,所以要“等一等自己的靈魂”。是的,一個人單薄的靈魂很容易走丟,但是也比較容易撿回來,可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卻容不得這樣。所以,一個拼命趕路的民族應該走走停停,前后瞟一瞟,避開那些坑坑洼洼。這樣才能走得更快更穩。反思我們今天的教育,在追逐教育教學的GDP上似乎走得太快,可能已經忘記了我們的教育該何去何從。這次在美利堅的土地上每一次的震撼之后都有很多沉思,這些思緒不斷地撞擊著我的靈魂。
1.大力營造以尊重為內核的教育文化
在校內。我們要高揚“人的尊嚴”的大旗,處處體現對人的尊重。美國的老師有這樣一種重要的理念:“因為你是我的學生,所以我尊重你。”和我們國內正好相反,我們的理念是:“因為你是我的學生,所以你要尊重我。”由于存在這種思維的差異,在很多方面就表現出截然不同的狀態。例如,考試時,我們往往會把試卷放在講臺上,讓學生一個一個發,或者讓學生一個一個上來拿;而在美國,老師會雙手把試卷遞給孩子,這就體現出對孩子的高度尊重。
尊重是教育的起點,如果沒有尊重,就談不上人格的平等;沒有人格的平等,就談不上人的主體性、人的自為性和人的自在性。因此,這是我們教育存在的一個缺憾,我們必須正視和改變。如果在學校沒有流淌出一種尊重的文化。那么我們整個社會、整個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尊重,那么我們民族的、文化的記憶,就會十分緩慢。如果一所學校的教育者眼中根本就沒有一個人的真正的人的存在,即沒有教育對象化的尊嚴。談主體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2.追尋獨特的學校教育理解
校長要對自己的學校有獨到的、深刻的教育理解。應試教育讓我們很麻木,我們很少思考學校存在的價值。當下,我們認為我們的基礎教育是扎實的,可是為什么我們就是沒有本土華人獲得諾貝爾獎?從今年剛頒布的諾貝爾獎來看,除文學獎之外,其他獎項基本上都是美國人在獲取,這不禁又讓我們產生了“錢學森之間”的尷尬。
讓我們再次來思考一下我們的教育到底問題出在哪里。通過考察美國教育,我覺得我們的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非常缺乏,而缺乏想象力的教育是非常失敗的教育。因此,我們通過學習反思,應該對教育的本意和真諦有自己獨到的理解。不但要有自己的理解,還要敢于堅持自己的理解,敢于在自己的理解之下去實踐,去創造,走出自己的道路,辦出學校的特色。在全面貫徹執行國家政策方針的前提下,要敢于沖破阻力,要有自己的理想,要有美好的愿景,要有自己的課程規劃,要有自己學校的教師隊伍的發展建構。
3.著力進行學校文化力的塑造
美國學校教師的工作量很大,工作負擔很重,學校也沒有我們那么多內部管理機構和龐大的管理隊伍,更沒有我們掛滿墻壁的規章制度,可是學校運行效率很高,也許這就是學校文化的力量。我認為,我們的學校要著力于校園文化力的塑造。前面講到尊重是學校文化的內核,沒有尊重,就談不上學校的文化;沒有自尊的文化,也不是學校的文化。通過這次考察,我覺得我們任何一所學校的變革,都要從塑造自己的文化力開始。首先是學校領導力的塑造。領導力不是一種管理。我更多地提倡從管理走向領導。領導,就是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員工、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二是管理團隊的執行力。學校有各種各樣的團隊,這些團隊的自主性決定他們的執行力。沒有執行力,就沒有文化力。有了領導力和執行力,我們廣大教師才能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第三是教職員工的創新力。學校的高質量、高效率、高品位需要全體教職員工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即創新力。這種創新力被激發以后。學校的文化才能呈現出勃勃的生機,才能不斷地生長和后繼。形成學校整體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精神氣象。
美國進入奧巴馬時代,盡管布什政府頒布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招致了國內許多人的反對。但是奧巴馬政府并沒有取消法案的意向。奧巴馬在拉美裔商會上闡述“全面教育改革計劃”時講過一段話:“顯然,未來屬于那些能夠為其公民提供最好教育的國家。我們應當成為這樣的國家。我們有最好的大學,最知名的學者,我們擁有具有創新精神的校長、富有熱情的教師、具備天賦的學生,以及把子女教育置于優先地位的學生家長。”“我們應當為所有美國人提供一個完整的、有競爭力的、從搖籃到職業的教育。我們面對失敗已經太長時間了!美國的整個教育體系必須再次為全世界所矚目,這是我們要做的!我們要進行全面的教育改革!”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美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面對未來的挑戰有著怎樣積極的一番綢繆。外面的世界告訴我們,只有建設具有競爭力的基礎教育才能贏得未來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