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起來很普通,略顯黝黑的面容已不復當年的清瘦,樸實中帶些靦腆的笑顏讓人想到剛從田頭走出的鄰家大哥;但深入接觸了,他又那么的不普通,帶著蘇北口音的話語總是那么急切、真誠,一說起他心愛的語文教學,說起文化育人,說起成長教育,他的目光就熠熠生輝。已經在教育田地辛勤耕耘了廿五載的李建成,在他的身后留下一串閃光的足跡。
他是一名魅力教師。他的學生說:“上李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風趣幽默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手勢、飽含感情且抑揚頓挫的語調,總是能把我們帶進一個奇妙的、五彩繽紛的知識世界。”1986年,李建成在一所鄉村小學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他時常為語文教學高耗低效而困惑。一次,他讓學生寫作文《假如我是老師》,有個學生寫道:“老師上課時提的問題,有的我們已經會了,老師卻還要問,真沒意思。如果我是老師,就讓學生自己問,讓學生自己學……”一語驚醒夢中人,他認識到,死教書、教死書,只有死路一條,要想提高教學效益,事半功倍,就得用心研究教學,就得理論聯系實踐找規律,就得按規律教學。他從小學閱讀教學入手。對傳統的“講解式”和“師問式”課堂進行變革,提出“自問自探”教學法: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自問自探”教學在省內外產生很大影響,獲得省首屆教學成果一等獎、省“十五”教育科學成果二等獎。他本人也于2005年被評為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他是一名智慧校長。許多校長抱怨自己每天都是忙于事務,學校事事都要找自己,明明有各項制度卻無法執行到位。李建成經過探索實踐,提出了“用文化發展人”的管理思想。他認為:學校是育人的場所,不應是人管理人,也不應是制度約束人,而應是“用文化發展人”。“用文化發展人”即是在管理活動中。先把“管理者的‘追求’、教育者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建構成“文化”:然后再用形成的“文化”陶養人的心靈。提升人的境界,滋潤人的成長,從而賦予生命新的意義,促進人的健康和諧發展。這一理念得到很多專家學者的認同。2007年,省教育學會在洪澤實小召開了“李建成‘用文化發展人’思想”研討會,將其管理思想在全省推介。
他還是一名成長教育的倡導者。無論是作為一名語文老師,還是擔任校長,李建成一直關注人的生命成長,探尋“教育讓我們一生幸福成長”的路徑。他提出了“成長教育”的理念——“成長”是教育的起點,是教育的過程,也是教育的目的。讓“人”得到“成長”是教育的真正使命……關注成長,就是關注人的生命,促進生命自然、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他努力營造環境、搭建平臺,建構成長的環境、制度、課程、課堂和活動文化,讓學生、教師和學校自主成長,共同成長。通過9年的教育實踐,成長教育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人民教育》等多家主流媒體對其成果進行了報道。
成尚榮先生這樣評價李建成:他腦海中翻滾的波浪總是與教育有關,與兒童有關,與成長有關,與智慧有關,與文化有關。正因為如此,李建成的生活總是那么充實,工作總是那么有激情,總是用美好的憧憬去引領現實的教育。
李建成,一根搖曳在風中的思想的蘆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