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老師遇到的困惑可以說是每一個老師都曾經遇到和正在遇到的困惑,盧老師以其智慧和勇氣走出困惑,并有所得。從教師角度來看,體現了一個教師的反省、探索和自我覺醒:從對學生的態度上來看,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民主和愛。盡管這個認識改變的過程極其艱巨。但否定與自我否定,探索和創造理想的課堂師生關系,這是難能可貴的教育倫理追求。
倫理,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關系;教學倫理就是要建構一種善的師生關系,討論課堂教學倫理其實就是要討論課堂中的師生關系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存在才是合理的,才是善的。1975年全美教育協會頒布了《教育專業倫理典章》,在其導言中如是說:“因為相信每個人享有其價值和尊嚴,所以教師的第一天職即為求索真理,達至卓越,孕育民主。要達成這些目標,核心是確保學與教的自由,讓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為人師者的責任就是以最高的標準恪守這些倫理原則。”
但每一個教師都清楚地明白,要實現這樣的責任必須蘊涵在教學過程之中。從來教學與教育都是水乳交融、風生水起的。教師只要面對學生——無論是課堂還是課外,無論是校內還是校外——都必須首先是人與人的關系,這就需要真誠和坦誠;但教師與學生由于年齡、學識的客觀差異,又帶來一層新的關系,就是“教學”關系。我們在新的形勢下探討課堂教學倫理,本身就帶有一種迫切性和價值。在對話、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之上應該要有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應該建立起一種合適的課堂倫理。課堂教學倫理,是與時俱進、順勢而生的課堂應該追求的價值觀。
呂叔湘先生在八十年代就提出:“關鍵在于一個‘活’字。”但要做到“活”,不僅僅需要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策略、教學機智等等,也不只是要求學生的主動、積極、自主、自律等,而是要在師生互動、平等對話的基本立場下,能夠尊重和發現學生的智慧和需求。把課上“活”,一定要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但要做到“活而不亂”,不能為探究而探究,為活動而活動。為討論而討論,看似尊重學生,其實是從更深層次上傷害學生、從更遠影響上戕害學生,就更需要注重對學生學習情緒的把握,對學習態度的矯正。對學習習慣的糾正。要糾誤返正,就不是教師單向的,而是要師生共同來努力。總而言之,不要喪失了教師應有的權力,但也不能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力;不要忽視學生應有的主張。但也不能完全放任學生的需求。
倫理作為人性向善的規范。作為指導和調節教學過程中人際關系的精神力量則始終參與其中。所以,研究和探討教學倫理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深刻的理論價值。課堂教學倫理就是以現代道德哲學和現代教學論為視角,審視教學過程中的倫理現象,揭示其深刻的倫理內涵和師生應該遵循的倫理規范。只有當教學的倫理性真正進入教師的自覺意識中,教師才會以此為依據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適當的調整。才會真正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