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既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與亮點所在,同時也是難點問題。這兩類課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對二者進行整合是課程改革實踐創新的需要,也是實踐所證明的。
[關鍵詞]校本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 整合
經過近十年的實踐,課程改革已經進入了全面深入實施的新階段。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遇到了越來越多的難題,有些難題具有非常大的挑戰性。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創造性地實施好新課程,尤其是解決實踐中的一些重點與難點問題,使得理想中的課程與現實中的課程落差越來越小,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議題。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既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與亮點所在。同時也是難點問題。這兩類課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如何在學校課時比較緊張、師資相對缺乏的狀態下,有效達成兩類課程的目標,我覺得對二者進行整合是正確的思考方向與實踐路徑。
一、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需要實踐創新
我們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國家對教育不斷提出越來越高的新要求。整個社會的高速協調發展需要教育對其給予強有力的支撐。離開了教育的先導性、基礎性作用的發揮,社會進步將失去原動力,更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教育本身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課程文化需要在新的背景下實現再造,教育要想在社會進步中發揮作用。首先得保證自身的合目的性、合規律性發展,而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就是課程與教學的重構。也就是說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與關鍵所在,是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要有效實現傳統教育的新突破。必須進行合理而適切的課程創新,這種創新尤其需要在實踐中去實現。在這樣的殷切期待中。新一輪課程改革應運而生,本次課程改革不僅是對教材的修修補補,更是牽涉到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實施等方面的整體改進,遠遠地超越了過去的累積經驗,體現了較高的研究含量,是一項充滿著創造性的勞動,這也意味著只有創造性的勞動才能真正達成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也才能讓理論層面的創新真正在教育教學中產生作用。
這些年的課程改革實踐證明,無論是在先行進入課程改革的各級實驗區,還是具體到某一所學校,誰敢于在實踐中創新,誰就能在課程改革中領先一步、勝人一籌,誰就能夠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近些年來,在全國各地涌現出許多課程改革的典型,當然典型不一定意味著一定是完美的,不能有一點瑕疵。但是作為典型,他們在實踐中一定是探索出了許多值得人們思考的東西,其中許多成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與參考價值。當我們仔細審視這些全國知名的課程改革典型地區和先進學校,他們之所以對課程改革的精神理解得比較透徹。在全國課程改革中走得比較快、發展得比較好,一般來說都具備開拓創新的能力,富于強烈的批判意識和主體性。他們不是把課程改革的理念當作本本教條,更不是機械地、劃一地對待課程改革,而是將其作為行動的指南,始終保持不斷進取的反思精神。敢于從實踐者的角度對課程進行創新,并采取卓有成效的行動措施。說到底,這些典型的最顯著特點,我認為就是從實踐出發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他們注重課程觀念的轉換,智慧地從鮮活的經驗中發現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切入點,敢于做前人未做之事。個性化地改造與實施課程。正是在他們的努力探索之下,全國課程改革才能夠實現多元化的發展狀態,不同地區和學校都努力走特色發展之路,相當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學校之間同質化傾向過重的弊端。
二、兩類課程整合是一種實踐創新
國家層面的政策一般是針對全國而言。具有比較上位的普遍性和指導性,這些政策需要結合地方的實際進行實施。對于國家課程政策而言。不僅需要有一個地方化的過程,更需要從特定學校和特定學生群體的實際出發,對國家規定的課程進行校本化、生本化的改造,需要結合具體情景作出一定程度的整合和建構,進而創造性地執行課程,而不是機械式的僵化反應,這樣才能有效地用國家課程政策指導并改善我們的課程行動,也才能讓國家對課程的期望在實踐中更好地實現。換句話說,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的政策執行看起來好像是忠實地、不折不扣地完成相關任務,但是正是由于僵化守舊,可能不僅使國家課程政策落空,甚至與政策原本的設想相悖。當然,這種創造性其前提是與國家政策的精神實質保持一致,而不是對國家政策的任意解讀和隨意修改,以作為種種執行不力行為的借口托辭,或者說是打著忠實執行國家課程政策的旗號,卻做的是違反國家課程政策的事。
無論從什么意義上來說,我都覺得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整合可以形成一種良好的課程實施狀態,是課程改革的實踐創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不屬于同一類課程。如果我們拘泥于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兩類課程的理解,堅決讓他們在國家規定的相關課程類型框架中去實施,綜合實踐活動就是國家課程,就按照國家課程的要求,堅決保證好課時,每周有條不紊地實施,就大功告成了。而校本課程則是與國家課程不同的課程,它由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發展需求去開發與實施,課程開發權在學校和教師手中。進而嚴格從兩類課程的性質出發,兩者之間不能絲毫越雷池一步,看起來好像是對國家課程政策的忠實執行,實際上卻讓課程在實踐中失去了應有的活力,兩者之間原本的有機聯系被人為地割裂了。所以,當我們思考探索將二者有效溝通時,創新的思維就已經在推動我們去行動了,結果會讓課程實踐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充滿了創造的靈動。最終讓兩類課程在育人中發揮更好的功能和效益,并且在這一溝通中進一步協調好不同類型課程之間的關系,讓他們達到比較好的張力狀態,最終形成學校的課程特色。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平臺。
三、兩類課程整合的依據所在
學生眼中的世界本來就是完整的,只是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將它切割成不同的方面,與此相應的學校課程也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的存在都是改變原有國家課程的不足,前者是改變國家課程過于強調靜態的知識本位,后者是改變國家課程統一性過強、個性化不足。盡管它們存在的價值取向和目標不完全是一樣的,但是這并不代表兩者之間完全沒有聯系。我的一個基本思考與判斷是,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之間的關系可以形象地用兩個相交的圓表示,其中既有相交重疊的部分,同時也有各自不同的獨立特點。之所以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之分,那只是人為的劃分而已,這樣劃分是為了我們更好地把握課程結構,以理解不同課程在學生發展中所起的獨特作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作為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不同組成部分,它們之間有聯系是必然的,相反,沒有聯系才是偶然的。另外,三類課程體現在學生身上也是一體化的。從學生角度而言,這些不同類型課程的結果最終都將在學生身上體現出來,是學生內在知識結構的外顯化,當然這里的知識不是過去所謂的純粹知識,而是新的知識觀下基于三維目標的理解,但是,你不能說某一方面能力一定是綜合實踐活動的表現,某一方面的能力一定是校本課程的作用。因此,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不僅在學習內容可以相互借鑒,學習方式更是應該互相打通,并最終在學生身上交匯相融。其根本目的是為學生全面生動活潑的發展服務。
學校課程關聯性以及作為學生個體的完整性為兩類課程整合提供了可能。在實踐中,一些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已經無意識地整合在一起了。我曾經在一些學校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向我們展示體現了本校特色的課程時,你如果進一步向其深人追問:你們今天展示的究竟是綜合實踐活動,還是校本課程時,結果常常他們自己也無法回答。因為呈現的就是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的結合體,既具有綜合實踐活動的內涵,又具有校本課程的特征,很難非常清晰地將其劃入綜合實踐活動,或者歸入校本課程。這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概念發生了模糊,我們對課程的理解出現了偏差,我們在邏輯起點上迷失了?我不這樣認為,相當多在邏輯層面思考得很細致、劃分得很清楚的東西。一到學校的實踐中就會產生交叉與重疊,因為學校的實踐本身就是整體性的,是不可能完全壁壘分明的。我們需要對課程改革進行理論上的研究。但是不能學究化地對待課程實踐,簡單地從國家課程、校本課程作為課程類型的單一維度看待兩者。機械地面對生動活潑的現實,這樣會讓課程失去應有的生命活力,更會讓學校的課程實踐變得僵化單調。
四、學生發展是判斷整合成功與否的標準
可能有一些人會對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整合持異議,因為這一思考并不能直接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找到明確的依據,進而認為兩類課程整合與課程改革精神不符。但是,我想說的是。課程實踐創新往往就是做一些別人沒想到說、沒想到做的事,做一些突破傳統習慣與經驗的事,如果做的都是別人長期以來一直做的事,創新肯定是無從談起的。創新不能等同于成功,許多創新最終是以失敗告終的。那么如何評價一種課程創新到底是不是成功,我們應該以什么標準去評價呢?我認為評價一種課程實踐創新成功與否,固然離不開對課程內涵和課程相關概念的基本把握,但是一定不能局限于所謂的課程概念,更不能以凝固的概念肢解豐富的課程實踐,否則會讓理論離現實越來越遠,失去了對現實的指導力。我們評價實踐創新的關鍵是看是否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是否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課程支撐,這是課程研究與實踐的根本所在,更是學校課程生命力的源泉。
一旦我們換一種視角來審視課程創新時,我們就真的會尋找到許多課程創新的途徑,而且這些途徑都能在實踐中真正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因此,無論是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還是最具體的課程實踐,一定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以學生的成長作為重要的課程評價標準。學校課程改革必須始終指向學生作為人和生命體的成長。一定要基于學生立場。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否則將與教育的本真相背離。當我們再次考察綜合實踐活動與校本課程整合時,我們必須回到學生本身來思考這一問題,以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兩類課程整合的終極價值取向,去改變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建立起符合兒童學習特點和需要的課程,真正建立起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出發的課程,真正讓課程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起到非常關鍵的發展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