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文本意義的解釋,要遵循文本自身美學發生的規律,幫助學生搭建起理解美、發現美、創造美的活動平臺。讓閱讀理解在合乎解釋學原理的前提下,獲得較為合理的展開和意義生成的可能。
[關鍵詞]感悟 解釋 延伸 界定 創造
“解釋”作為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在閱讀教學中普遍運用,但是它常常受到責難,遭遇困境,其原因是理性方式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弊端,具體表現為:
“失真”。文學作品的認識功能在于作品之中包含有“理”。然而這樣的“理”不同于思品教材中的“理”,也不同于其他學科中的“理”。文學作品的“理”存在于形象之中。我們可以(也只能)通過形象來把握、認識、逼近文學之“真”。文學形象具有不可言說性,主觀的“言說”可能與文學之“真”相去甚遠。
“變異”。在理性光芒的照耀下,文“理”纖毫畢現,毫無遮攔地呈現于我們的眼前,就像西醫解剖、X光透視一樣,讓人看得一清二楚??山涍^這樣的透視,文本的血肉不見了。氣韻不存了,文本“欲辯已忘言”的美妙意境,其趣、其味、其氣、其神韻也被理性解釋過濾掉了,無法讓人感受到。
“減趣”?!案F理”是借助概念、判斷、推理進行的艱辛的思維過程,它的“艱辛”使閱讀變得艱澀不順暢。如果閱讀可以分為享用性閱讀和功利性閱讀,那么“窮理”更加偏重于功利性閱讀。這樣的閱讀很容易滑向技術主義的泥沼,走進繁瑣分析的誤區,誤入“深度閱讀”的歧途。逢詞必講、有疑必究、有理必窮的閱讀思維方式和操作習慣使閱讀變得繁瑣、沉重起來。
種種弊端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另一端,于是作為感性思維范疇的“感悟”一詞開始出現在我們的閱讀視野中。與“感悟”牽手,閱讀教學呈現出另外的風景?!案形颉笔莻€性化的、自由的,說不清,道不明,可以違背常理;“感悟”只有程度,沒有深度。與“感悟”一經接觸,閱讀不再沉重,許多本難定論、為難人的理解力的東西交給“感悟”便不費吹灰之力,迎刃而解。
然而,我們似乎又走入了“泛”感悟的誤區,表現為一切都需要感悟,一切都可以感悟,對“感悟”產生了依賴。事實上,“感悟”可以解決一些理性“言說”的困難,然而不可避免地帶來“感觀主義”的膚淺,使閱讀教學滑向膚淺、簡單、虛幻。失卻閱讀的深刻之美、清晰之境、理論之趣。
一、循道:“入格”→“出格”,延伸“美”,踏上自由之路
在閱讀一部作品的時候。我們總不愿被束縛在文本的意義規定和結構框架之內,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突破、展開、生發的過程中回應文本的意義召喚,以獲得閱讀的自主、思想的自由、精神的愉悅。然而,自由之思須立足于文本的基本解釋,合乎文本的美學軌道。任由思想自由飛揚,那樣的自由其實是一種沒有多少價值的胡思亂想,如此自由之思得來全不費功夫。除去亦毫無可惜之感。
自由之思須合乎文本之“道”,在下了一番切己討究的功夫。對文本隱含的“道”進行解剖、揭示,在合乎文“道”的前提下,一路延伸,蕩開思想,才能獲得更加精彩的自由飛翔的感覺。
“我幻想它是地圖,它居然就是地圖了。這一堆影子是亞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微風乍起,葉影吹動,這一幅畫竟變成活畫了?!?/p>
——《夾竹桃》
這是作者由夾竹桃引起的幻想。它的“美”似乎無須用語言來解釋,讀著讀著,遍布全身的美感會使每個細胞活躍起來。
-然而。我們不會滿足于它現有的“美”,順著閱讀慣性我們會去推測想象,并嘗試去補充,讓文本之“美”一路向前延伸。教學中自然會想到讓學生續寫一二句??蓪嶋H結果并不理想,學生的答案多半會讓我們失望?!拔一孟胨且蛔孔印薄拔一孟胨且粋€小區”“我幻想它是一輛汽車”……問題出在哪里呢?問題就出在我們只停留在“悟”的層面,只知“美”之為美,未知“美”之所以為美,未能把這段文字隱含的“道”揭示出來。細細研讀,這段文字的“美”不是由優美詞句堆砌起來的。其間至少包含這幾個構成“美”的要素:
其一“相似”。比喻發生在不同質地的事物之間。要盡可能地“求遠”,異質才能構成比喻;然而它又要盡可能“求近”。接近才能相似。作者的幻想與實物既遠又近,它們質異,形近,神同?!暗貓D”、“墨竹”、“畫”在形態上與各種花影形態接近,“小蟲的爬行”與“海輪的航行”相接近,“夜蛾”與“游魚”接近(這是速度上的接近),“葉影”與“墨竹”顏色、形狀都接近。
其二是“組合”。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打比方的句子是一對一的、平面的,這里的幻想是成組的、立體的?!暗貓D”、“大?!薄ⅰ昂]啞睘橐唤M;“小池塘”、“夜蛾”為一組,靜態和動態為一組。如此組合給人以豐滿、立體、新鮮之感。
其三是“情趣”。作者所幻想的事物與個人的生活經驗有關。所寫事物是作者所熟悉、喜愛的,它與全文感情基調相融,與作者人格修養相合。文字的個性來自于作者的個性,來自于作者的獨特體驗、獨特經歷。
“界限對于事物只是辯證地存在,因為設定一個界限就表明已經超越了這個界限?!?加達默爾:《哲學解釋學》)沉下心來,作一番理性觀照,先劃定一個“界限”,在上面提及的幾個要素上進行思考。找到“美”之為美的理由,然后展開想象,完成精彩的創造,獲得更大的自由。事實上,學生能夠理解,并能夠創造。經一個痛苦的孕育過程,他們的想象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生:我幻想它是一個舞女,我的眼前就真的出現了舞女,合著音樂的節拍。舞女跳了起來,我也情不自禁地跟著跳了起來。
生:我幻想它是一灘墨水。我的眼前就出現了一張書桌,不知是哪只調皮的貓,把墨汁給打翻了。
生:我幻想它是一堆草,我的眼前就出現了一堆草,細細一看,還有幾只兔子在吃草呢。
文本具有內在的規律性。僅憑感性認識還無法把里面的“一二三四”說清楚、道明白。建立在感性基礎上的“創造”是飄忽不定的,可能會有一些精彩,但這樣的自由之路并不能走多遠,也難讓我們心里踏實起來。對于文本。還需要作一番理性的冷靜思考,把文本內在的規律揭示出來。從而更加深刻地領悟其中的“美”,收獲思想遠行的快樂。
二、求識:“已有”→“我在”,界定“美”,獲得發現之趣
文章主題是什么。一個句子、一個標點意思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往往有多種解讀的可能性,可以多個答案并存。然而,閱讀一方面要生成“我”的理解,另一方面需要回縮,需要“界定”,形成“我們”的一般認識。這個過程就是要防止個人片面理解的干擾,找到一個相對合理的解釋,還文本意義以本來面目。閱讀能力就是在這種合理的“還原”中得到鍛煉和提高的。
《生命的林子》的主題是什么呢?這是一個有開放答案的問題。
課文講如何成才,認為只有在群體競爭中才能成才。(質疑:在深山小寺中。只要肯吃苦,潛心修煉,同樣可以成才。)
課文講如何成名,怎樣才能出人頭地。(質疑:在小地方或許更容易成名,在法門寺中也有許多人默默無聞。)
課文講競爭問題,認為不要回避競爭,競爭能促進成長。(質疑:競爭要把握好一個度,過度的競爭反而不利于成才。)
在群體環境中可以成長得更好,就像樹木那樣。(質疑:單獨一棵樹也可以長好。)
凡事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只要奮發有為,盡了力,就是成功。(質疑:在小寺中也可以卣我進取。)
課文講的是價值觀的問題,是做“雞頭”,還是做“鳳尾”的問題。(質疑:有人想做“雞頭”,有人愿做“鳳尾”,不能強求。)
種種答案讓我們變得無所適從。好像文本本該有多元的解讀。然而每一種理解都是可以質疑和商榷的。于是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的思想始終處于模糊的狀態。清晰不起來。
其實,本文的“文理”不在于成不成才,也不在于成不成名,也不是“雞頭”“鳳尾”的關系問題,而是闡明生命以怎樣的姿態成長、發展的觀點。文學作品以形象來說“理”。本文采用的方法是以“自然之理”闡述“人生之理”。既然這樣,那我們可以先弄明白“自然之理”是什么,在此基礎上,再把“自然之理”連接到“人生之理”,獲得人生啟示。
自然現象:小山頭上的樹亂枝縱生,只能作薪柴用;寺后林中的樹郁郁蔥蔥,棵棵都是棟梁之材。
原因分析:小山頭上的樹無需為爭奪陽光而拼命生長,它們沒有競爭,于是亂枝縱生。林中的樹,為了爭得一縷陽光,必須拼命地生長。
自然之理:在群體競爭的環境中。樹木才能充分生長。成為棟梁之材。
人生之理:在群體的環境中,在競爭的氛圍中,生命才能得到生長,獲得充分展開。
要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必須運用比較、推理的思維方法,經由事到理的抽象、此事到彼事的聯系。教學中,可以按照“明自然之理”到“悟人生之理”兩個步驟展開,讓學生的思想認識得到提高,思維能力得到同步發展。
文本自有其真意在里面,對于文本意義(局部的、全體的)的界定,固然存有多種解讀的可能性,但多元解讀不等于隨心所欲,我們還必須有所依傍,有個理由,唯有它才能把我們引向閱讀的自覺。只要去尋找,我們總能找到解釋的理由。我們可以從文章內容出發,劃出意義探究的范圍,解開文本意義的密碼,享受思想發現的快樂。
三、激辯:“造器”→“求通”,展示“美”,抵達創造之境
閱讀活動的高境界是進行創造性閱讀。這樣的閱讀不是照相攝取,也不是提供“思想的跑馬場”,而是對文本進行改造之后的“變化”,它是一種“創造”。這樣的閱讀,內容上有取舍,順序上有變化,視角上有選擇。因而同樣的文本從不同的解讀視角可以領略到不一樣的人文風景、精神色彩。
“創造”不是復制,而是“展現”,需搭建一個平臺。加達默爾說:“解釋的本性就是用不同的方式說出相同的東西,而且,正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說。它們才說出了相同的東西?!?加達默爾:《哲學解釋學》)當找到了一種言說的“方式”時。我們就獲得了展開作品意義的可能。
教學《鞋匠的兒子》時,筆者在思考:這篇文章的教學到底該做些什么?我們能做到些什么?僅知道林肯的謙遜、機智、幽默顯然是不夠的。僅僅獲取這幾個標簽似的結論,教學有失簡單,顯得無趣。我們是否可以找一個學生能說、愛說且永遠說不完的“方式”。為文本找一個生成意義的“容器”?
細讀文本,不難發現林肯的語言值得一辨。我先舉一例:當林肯站上演講臺開始演講的時候。一個態度傲慢的參議員站起來說:“林肯先生,在你開始演講之前,我希望你記住,你是一個鞋匠的兒子?!泵鎸ψh員的羞辱,林肯反話正說:“我一定會永遠記住你的忠告?!边@里的“忠告”顯然是反話。這就叫做——“反話正說”。
給了這樣一個“方式”,學生開始沿著這條路探究,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路來,腳印稚嫩,卻不乏精彩深刻之處。學生的意見歸納如下:
明話暗說——“如果你的鞋子不舍腳,我可以幫你改正它”。“如果你們穿的那雙鞋是我父親做的,而它們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盡可能地幫忙”。兩句話隱含的意思是:當一個人的思想出了問題,心里會有困惑,須給他修正。現在你們的思想正如鞋子不合腳一樣有問題,需要修正和改善。
虛話實說——“就我所知,我父親以前也為你的家人做鞋子?!边@是一句“虛話”,它的巧妙處在于,這句話是無法質疑的。誰要敢質疑。就會遇到這樣的反問:你的家人穿的鞋子是不是鞋匠做的?答曰:鞋匠做的。我的父親是鞋匠,因此我的父親為你的家人做過鞋。
輕話重說——一個鞋匠。鞋子做得再好,畢竟是個鞋匠,無法與總統相提并論。林肯卻說?!拔抑牢易隹偨y,永遠無法像父親做鞋匠那樣做得那么好”,“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我無法像我父親那么偉大。他的手藝是無人能比的”。這就有點“輕話重說”的味道了。
表情助說——三段話之后,“林肯流下了眼淚”。這是意味深長的動作語言。告訴我們:上面所說是認真的,是發自內心的。語言的精彩來自人格的精彩。林肯的演講引起了人們思想的共振、情感的共鳴,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因為他的演說打動了人們的心。
在步步探究、層層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最后補充關于林肯的一個小幽默——
有一次林肯正在滔滔不絕地做演說,突然,他的助手遞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只有兩個字“傻瓜”。林肯瞄了一眼,知道這是有人在搗亂。他沒有生氣,而是笑著對廣大聽眾說:“先生們,女士們,過去我常常接到許多忘記了簽上自己名字的紙條。但是這一次我卻收到了一張光有‘簽名’而沒有其他內容的紙條?!?/p>
學生聽后哈哈大笑。這就是林肯!這就是林肯的語言藝術!林肯其人、其言、其人品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林肯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在思辨、言說的過程中讀懂了課文,獲得了創造的快樂,這樣的閱讀過程是不可重復的。
閱讀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一個充滿理趣和情趣的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文本的內在意義在外化的過程中需要一個解讀的視角,一個盛放意義的“器具”。給出了一個觀察文本的視角,我們就能“看見”別樣的風景。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是一種建構式的主動參與。閱讀就進入了“既在閱讀,又在創造”的自由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