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概念課的教學中,常常會遇到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學生的認知產生偏差的情況。具體表現在學生得出幾個不同的結論。似乎這幾種結論都可以。但是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只有一種才是最準確的概念理解。遇到了學生迷惑的時候,我們該怎樣理性地面對學生認識上的偏差。找到合適的方法尋求突破呢?
聽了一位老師教學三年級下冊“認識幾分之一”一課。有些感悟,與大家分享。
在教學完“把一盤4個桃子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子的1/4”之后:
師:如果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一番討論之后,出現了分歧,學生得到了兩個不同的分數,1/2和2/4。
學生1:我認為,是把4個桃子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就應該是這盤桃子的1/2。
學生2:既然分成了2份,每份是2個桃子,2個桃子是總數的2/4。
面對學生的爭論。教師似乎也覺得不能輕易地否定學生,考慮到1/2和2/4這兩個分數的大小是相等的。于是給了學生一個不置可否的回答:這兩種答案都是對的,對于這道題來說。每只猴子分得這盤桃子的1/2更好一些。
于是,在練習中也出現了許多類似的問題。
分析同學理解出現偏差的原因。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前面得到1/4時,每一份是一個桃,份數“1”和個數“1”正巧都是數字“1”,學生會產生“每份有幾個,分子就是幾”的錯覺,由此產生了負遷移,當我們繼續教學將4個桃平分成2份時,學生就會想到,每份是2個,也就是分子是2,從這個角度來看,學生得到2/4這個分數就不難理解了。第二種情況:學生還停留在已有認知的層面上,沒有將4個桃看成一個整體在平均分,而是看成4個單體,既然每份是2個,總共是4個,所以每份的2個桃就是4個桃的2/4。
當學生的答案產生分歧的時候。我們不應模棱兩可,不能一帶而過,相反地,我們要抓住時機幫助學生走出誤區。其實,要想把這個問題弄清楚并不難。只要讓學生明白“無論我們平均分的對象是什么。都要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每一份就表示幾分之一”這個道理就可以了。
鑒于以上思考,我們把改進教學的立足點放在對分數意義的深化理解上,通過結合情境的分析和對比,讓學生辨別真相。對于這位老師的教學流程,有兩處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一處:
當教學到“把一盤4個桃子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子的1”時,老師適時追問:你覺得這里“1/4”中的4和1分別表示什么嗎?
這里可能有學生會說分母4表示的是總數,分子1表示的是每只猴子分得的個數。
老師一定要結合分數的意義來幫助學生理解。引導學生說出分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分子1表示有這樣的一份。
在這里對1/4這個分數的具體意義進行分析,一是喚起認知,讓學生感受到今天所學與以前的知識有著緊密的聯系,平均分的方式是不變的,只是平均分的對象稍有變化;二是避免學生產生“用分得的個數/總共的個數來表示每只猴子分這盤桃的幾分之幾”的思維誤區。
第二處:
當學生產生了1/2和2/4的分歧時,除了讓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外,老師還要適時地指導學生從正確的角度進行思考。
師:這兩種意見都有道理,我們知道,每只小猴子分得2個桃子,而1/2和2/4表示的都是2個桃子。結合題意,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一下,1/2和2/4各表示什么?
通過交流要讓學生明確,1/2表示把一盤桃平均分成2份,表示這樣的1份;2/4表示把一盤桃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2份。顯然,根據題意,1/2才是最合適的結果。
師:回顧剛才咱們得到的1/4和1/2這兩個分數,比較它們的分子和分母。你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發現:因為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第一題是把一盤桃子平分給4只小猴,分母就是4;第二題是一盤桃子平分給2只小猴,分母就是2;而分子1都表示每只小猴子分得了一份。
師:大家觀察得真仔細,今天的學習,都是先把許多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表示這樣的1份。分子都是1。
師:如果這里有8只桃,平均分給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呢?
集體交流。指名回答。
讓學生結合題意描述1/2和2/4各表示什么,目的是在對分數的具體意義再次強化的同時,重點關注平均分的份數,讓學生有一個“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的初步認識。結合題意比較1/4和1/2的分子和分母,讓學生在辨析中得出“把平均分的對象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就表示幾分之一”的結論。最后,通過“將8只桃分給兩只小猴的練習”對新授知識進行鞏固。
改進后的教學流程應該說是完整和嚴謹的,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在不斷辨析和比較中逐漸清晰起來。最終得出準確的結論。
反思我們的教學,如果我們不希望學生為亂象所迷惑,產生認知的偏差,那么老師就更需要有清醒的認知。我們要針對學生在探究過程和問題解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抓住問題的本質進行理性分析、機智應對,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教學設計,誘導學生探求。點燃其思維火花,最終形成教學發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