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保證新課程實施的首要條件。教師和學生都要樹立正確的英語課程資源觀,多渠道多角度開發和利用身邊的多種英語課程資源:活用教材,就地取材,注重積累,善于借鑒,了解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但在開發利用的過程中,要有選擇性,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的價值,為英語教學服務。
龍勝老師在英語課“Why do you I like Australia?”中。運用了自己多年積累的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英語,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語言與文化。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語言運用。在這節課中,可以感覺到除教科書以外,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本課教學在資源建設和運用方面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注意形象性,活化教學內容
本課教材內容雖然生動活潑,但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感性認識并不強。英美文化,學生可能了解得多一些。但對于澳大利亞這個國家,他們的認識可能就停留在袋鼠身上了。那么。在教學中只有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下,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了解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本課中無論是澳洲旅游宣傳片的使用,還是圖文并茂的學生習作欣賞。都給學生強大的視覺沖擊力。讓學生在形象的體驗中感受語言、感悟生活。
二、注意適應性,創設語言環境
由于長期以來對課程資源的狹隘理解或條件的限制,很多教師認為僅物質條件才是資源。從當前課程改革的趨勢來看,凡是有利于學生主動、和諧地發展和學習。有助于課程實施的要素和條件都是資源。處處留心皆資源。教師要意識到學生參與其中的任何一個體驗、感受、活動、技能甚至對課程的情感態度、學習方法都有可能成為課程資源的要素來源。正如李嵐清同志所說的那樣:“外語教學中的教材問題、教師問題、語言環境問題等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可能還是教學方法問題。”教學中創設語言情境的目的。往往是為了在學習內容與學生體驗間建立聯系,使新學內容能較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達到真正理解,這是優化學習過程的有效途徑。本課中上海世博會圖片演示和志愿者接待環節的設計,學生是創設生活情境的主人,他們在自己創設的情境里,主動地運用語言進行交流,大膽地表達了自己的喜好和意愿。
三、注意創新性,發展學生個性
教學中尊重每個學生的智力特點。讓每個個體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個性的表現。才是關注個人的個性化發展的體現。新課程下的英語課堂教學,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感受語言和表達自己的感受。本課中兒歌的使用就充分地關注到了這點,每個孩子用什么樣的節奏、表達自己什么感受。都隨兒童自己的心愿而動,真所謂“我口唱我心”。
四、注意靈活性,延伸課堂空間
教育家贊可夫說:“要把沸騰的生活請進課程里來。”新課程要求教師具有組合課程資源的能力,即借助生活、社會、網絡資源,對課程進行重新組合。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社會是教育的大課堂。本課中,“language”本是一抽象的單詞。但教師讓學生聽聽法語、英語、漢語、韓語等錄音片段,學生在聽聽、猜猜中,興趣被點燃,將平常生活中積累的點滴記憶調動出來,更是習得了新的語言知識。
綜上所見,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加大了課堂信息量的輸入。為學生的語言運用提供了更多的嘗試機會;同時,對教師而言,也要求教師在專業知識、信息素養、知識范圍上要不斷積累,超脫教材而豐富教學內容、變換教學方法和優化教學過程,更好地引導學生生動活潑地學好英語。這樣,才能使師生共建高效課堂,達到“泛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