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老師們都比較關注學生的交流和表達,課堂上不少老師都能注重引導學生去“說”,“你說……你說……”常常縈繞于耳畔。但筆者以為。“你說……你說……”還只是陸陸續續地、零星地、沒有條理地說。如果在“你說……你說……”后引導學生再次完整地說一說,那么才能真正實現說得充分而到位。這樣的“再次說”,被著名數學特級教師沈重予形象地稱為“二說”。“二說”在日常教學中往往容易被老師們忽視,很難見到。然而。筆者在鎮江市實驗小學陶靜老師執教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課堂上卻見到了少見的“二說”。她的課堂彰顯了“二說”的價值。
[情景回放]
師:星期天,喜羊羊來到了商場。(電腦出示情境圖)從這里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1:褲子28元。
生2:上衣的價錢是褲子的3倍。
師:如果老師用這么長一條線段表示褲子的價錢(板書畫出表示褲子價錢的線段,并在下面寫出上衣)。你能在褲子的下面畫出表示上衣價錢的線段嗎?請小朋友們拿出練習紙,試著畫一畫。
師:根據圖上的信息,我們能幫喜羊羊解決哪些問題呢?
生1:一件上表多少元?
生2:買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生3: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元?
師:這節課我們就先來解決這個問題:買一套表服要多少元?
師:這里的“一套衣服”是什么意思?誰能在圖上指一指?
師:要求這個問題就是把這兩部分合起來,可以這樣來表示。(邊講邊點擊電腦,出示大括號和問號)你們會像老師這樣在圖上表示嗎?
學生在圖上表示完整。
師:這里的太括號表示什么意思?
生1: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
生2:表示一共是多少。
師:你能看著這幅圖完整地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嗎?
生1:褲子28元,上衣是褲子的3倍。一套衣服多少元?
生2:褲子28元,上表的價錢是褲子的3倍。買一套衣服要多少元?
[思考]
在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抱怨學生對策略的體驗難以到位,殊不知,有效的體驗離不開適時、及時的“二說”。
1.“二說”,實現了“方法”到“策略”的轉變。正如沈重予老師所說,策略和方法是有區別的。“方法”主要講怎樣做,如計算的方法、畫圖的方法等,它屬于程序性知識,有鮮明的行為性,可以通過動作或言語進行外顯表示,能做給別人看,能講給別人聽,因此教師可以通過示范、講解、演示等手段教學“方法”,學生可以通過看、聽、模仿、操練等手段習得“方法”。“策略”是對方法的本質認識,需從方法中提煉,是對方法本質內容的抽象概括,存在于個體的認知結構和經驗系統里,往往難以用語言或動作清楚地表現出來。因此,策略的形成只能在學生自己的內心萌生,需要學生的體驗和意會。
線段圖是形象地顯示數量關系的方式,教材中在教學“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時第一次出現。“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利用線段圖啟示算法,感受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上述片段教學中,陶老師在引領學生逐步畫好線段圖后,沒有戛然而止,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看著圖完整地說一說題目的意思,也就是引導學生進行了“二說”。學生在“二說”的過程中就會自覺地利用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體會到畫線段圖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這樣的“二說”是進一步引導學生體驗。幫助學生從知道方法到學會方法,從使用方法到贊賞方法,初步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的“二說”是抓住了方法和策略的結合點。是在方法實施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再次體驗了策略的價值,從而實現了“方法”到“策略”的轉變。
2.“二說”。實現了“感知”到“感悟”的轉變。在“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中,學生學習時認知參與的過程越充分。獲得的體驗就越深刻,就越便于策略意識的形成與提取。上述片段教學中,陶老師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二說”,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進行了再次的整理、歸納、體驗,幫助學生以“線段圖”為切人口,探索并學會用線段圖分析問題,了解數量關系,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解題方法。體驗策略價值,最終內化成自己的策略。這樣的“二說”,不僅幫助學生獲得了畫線段圖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而且幫助學生深化了對這一策略的價值的認識,增強了學生運用這一策略解決問題的自覺性。激發了學生主動運用這一策略的意識;這樣的“二說”,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策略體驗,增強了學生的策略意識,提升了學生的數學思想;這樣的“二說”,促進了學生的體驗從無意識走向有意識。促進了學生的認識從感性走向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