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執教二年級《晚上的太陽》一課。這是一篇閱讀課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彰顯隨文識字的意蘊。是我個人教學課題研究的一個內容。現將具體的教學片段及思考記錄如下。
[教學片段]
師:愛迪生怎么會想到發明電燈的呢?
生:因為他媽媽得了急性闌尾炎,可是沒有電燈照明,用油燈照明做手術太危險了,是他想出辦法來照明的,后來他就想到要發明電燈了。
師:看來,事情得從他媽媽得的急性闌尾炎說起。(出示人體解剖圖)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人體解剖圖。闌尾就位于人體的右下腹,大家可以伸出右手摸一摸右下腹。
(學生伸手摸。)
師:闌尾這兒突然發炎了,這種病就叫——
生(齊):急性闌尾炎。
師:(板書“急性闌尾炎”)這里面有幾個生字,我們要讀準它們:急、性。
生(齊讀):急、性。
師:注意。“性”是后鼻音,再讀一讀。
(學生齊讀。)
師:真巧,這兩個字都是心字部的,可是不一樣哦。你看出有什么不同?
生:“急”是心字底的,“性”是豎心旁的。
師:好的。來得快。很突然就叫“急性”。讀一讀這個詞。
生(齊讀):急性。
師:“闌”是邊音。讀這個詞。
生(齊讀):闌尾炎。
師:“炎”這個字真有趣,是由兩個“火”組成的。仔細觀察,這兩個“火”長得一樣嗎?
生:不一樣,上面的小一點,下面的大一點。
生:還有,上面“火”的最后一筆捺改成了點。
師:對!伸出你的右手食指,跟老師寫“炎”字。(學生書空)“炎”由兩個“火”組成,猜猜看,古時候人發明這個字跟什么有關呢?
生:跟“火”有關。
生:是火很熱的意思。
師:它原來形容火燒得很旺盛,現在它在字典中的意思有(出示):熱;炎癥。你能用“炎”組個詞,表示熱的意思嗎?
生:炎熱。
生:烈日炎炎。
師:在這篇課文里。“炎”應該選擇哪一個意思呢?
生:選擇“炎癥”的意思。
師:對,急性闌尾炎是一種突然問發作的炎癥,病人會感到腹部疼痛難忍。只能蜷縮著身體,需要立即做手術,否則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得了這樣的病,真痛苦呀!再完整地讀一讀這個詞。
生(齊讀):急性闌尾炎。
師:媽媽那么痛苦。醫生卻不能給她做手術,爸爸和愛迪生當然很著急,這可以從他倆的手部動作看出來。找一找,他們的手做了什么動作?
生:爸爸是“搓”,愛迪生是“攥”。
師:這兩個字都是平舌音。我們再讀一讀。
(學生自己讀。)
師:我一看就知道這兩個字表示的是手部動作。為什么?
生:因為它們都是提手旁的。
師:是啊,有些漢字本身就告訴我們一些信息,那讓我們來做做這兩個動作吧。
(學生做動作。)
師:奇怪,此時情況如此危急,爸爸為什么還不趕快行動起來。卻只能在那兒搓手呢?
生:因為他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師:課文里有一個成語概括了他此時的心情。
生(齊):無可奈何。
師:“奈”是鼻音,要讀準確;“何”是生字,看清字形,再讀一讀。
(生再讀“無可奈何”。)
師:伸出一只手,咱們來做“攥”的動作。
(學生做“攥”的動作,但沒有用力。)
師:這只能叫“握”。孩子們,用點勁,緊一點,再緊一點。對,這才叫“攥”。愛迪生的手心都攥出汗來了。從這個“攥”字,你們看出了什么?
生:看出愛迪生心里很著急。
生:看出他十分焦急。
師:“焦急”這個詞更準確,讀一讀。
生(齊讀):焦急。
師:看看這兩個字,“焦”是四點底,那是“火”的變形;“急”是心字底,心里像著火了一樣。真著急,誰能讀好這個詞?
(學生開火車讀“焦急”。)
師:愛迪生的心情你能讀出來嗎?
[教學思考]
隨課文識字是識字教學的重要策略,其精髓在于創造條件引領學生在生動具體的語境中“立體”地識字。
1.寓識于讀。
所謂“寓識于讀”。高林生先生認為“就是要把識字寓于誦讀課文的過程中,借助課文注有漢語拼音的優勢,力求在讀書過程中認識生字,不脫離課文孤立地識字”。“寓識于讀”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生字是在課文中出現的,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就需要認識這些生字。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識字寓于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力求在反復閱讀課文的同時認識生字。比如,我在教學“急性闌尾炎”這個詞組時,集中出現了四個生字,讀準字音是基本要求。在學生會正確讀出這個詞語之后。教師又引導學生關注詞語中生字的形和義,讓學生識記生字,理解字義。為什么對“急性闌尾炎”這個詞語中的字義如此濃墨重彩?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因為這個詞語是導入課文的一根引線,通過了解這個詞語的含義,可以帶領學生走進那個現實的、令人焦急的、而后柳暗花明的故事情境;二是這個詞語又是全篇課文故事發生的背景,學生只有很清晰地了解“急性闌尾炎”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病癥,才可能真切地感受課文中愛迪生媽媽的痛苦,才可能理解周圍人的焦急、緊張、無奈,才可能由衷地敬佩愛迪生在危急情況下良好的思維品質。人體解剖圖的出示。既增加了學生的生理學知識,又了解了闌尾炎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病;對“急性”一詞偏旁的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漢字構詞的多樣與奇妙;結合學生的自主理解和字典中對“炎”字的解釋,暗含了會意字的造字方法。也滲透了理解詞義的基本方法。
2.以識促讀。
“以識促讀”強調的是通過識字促進課文的朗讀和理解。比如,教學“搓”與“攥”這兩個生字時,教者沒有僅僅局限于讓學生認識這兩個字的讀音和字形特點,而是巧妙地由字形中的“提手旁”引發開去,讓學生親自做動作理解字義,并很自然地由父親的“搓”手過渡到對父親心理的分析與揣摩,父親是多么“無可奈何”;由愛迪生的手心“攥”出了汗,推測愛迪生的內心是何等“焦急”。對“搓”與“攥”這兩個關鍵字詞的認識和理解,自然地帶動了對人物內心的分析。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再如,教學“焦急”一詞時,教師沒有引導學生理解“焦急”和“著急”的區別,而是通過巧妙的教學評價,引導學生感受這兩個詞在著急的程度上是有差別的。在此基礎上,及時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感悟文本。
3.注重滲透識字方法。
在上述案例中,我注意滲透以下兩種識字的方法:一是結合偏旁滲透字理識字。偏旁部首是構字的單位,具有表音、表義的功能。教好其一,牽動其十。在教學時應讓學生在認識偏旁的同時滲透字理,這樣做能幫助學生掌握一些識字的規律。比如。教學“急性闌尾炎”時,我注意提醒學生注意“急”和“性”都是心字部,但字形不一樣,使學生體會到同樣部首在構字過程中的變化。教學“搓”和“攥”時,我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偏旁都是提手旁。所以它們都跟手的動作有關系,初步滲透了通過偏旁了解字義的方法。二是利用工具書識字。利用工具書識字是重要的識字方法。低年級的識字教學,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提高識字效率。如,教學急性闌尾炎中的“炎”時,我出示其在字典中的意思“熱”和“炎癥”,讓學生思考在這篇課文中應該選擇哪一個意思,初步學會在具體的語境中選擇恰當的詞義。
顯然。隨課文識字的教學策略順應了低年級學生識字的一般規律和客觀需求,這也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有效的識字方法。對于低年級的隨文識字教學,應關注“識字”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而不是流于形式。同時,還應該避免因過于偏重識字以致阻斷了課文的“文脈”,使識字的過程脫離文本而顯得突兀。所以。隨課文識字又強調將識字與閱讀水乳交融地融合成一個整體,使識字與閱讀相輔相成,生發有度。當然,實現這樣的境界,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