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兒童文學生活是什么?
我在即將出版的《經典這樣告訴我們》一書的后記中說:這本書里“有我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和摸索、對兒童文學的癡迷和感動,有我對兒童成長命運的關懷,有我們一家幸福的兒童文學生活記憶,它們都是真實而動情的,沒有因為是理論研究而被刪削或遮蔽。我想。因為有個我和性情在,這本書才獲得了面向小學教師、家長等普通讀者重新出版的機會吧”。
我把我們一家的一個方面的生活稱為“兒童文學生活”,并用“幸福”來形容它。這是由衷之言。28年前,我大學畢業,留校任教,系主任與我交代,你可以在寫作和兒童文學兩個專業里任選。我慶幸當時的懵懵懂懂的判定,因為選擇兒童文學,的確是為我后來的人生埋下了幸福的種子。如今,這顆種子已經在我的心中發芽、長大,成為生命里的一份珍重。
我想,兒童文學生活不只是對我這樣從事兒童文學、語文教育研究的人很重要,對每個從事兒童教育、小學語文教育的人而言,兒童文學生活都很重要,很珍貴。有沒有兒童文學生活,直接影響到我們工作的心情、狀態、質量。
什么是兒童文學生活?第一個特質是兒童文學生活體現為一種生存的狀態。這是一種非功利性的人生狀態,就如周作人在《生活之藝術》一文中所說的,“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這是一種生活的藝術化或藝術化的生活。兒童文學生活在此內涵中,另外還包含著非功利地對待童年生活的態度。體認游戲生活的精神等要素。這樣的兒童文學生活是對功利主義的應試教育的最有力的消解,對于童年人生的幸福十分需要。因為它真正使童年的學習生活充盈和快樂。
兒童文學生活的第二個特質是兒童文學閱讀本身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在一些文章和講演中反復主張過,兒童文學是小學語文教育的珍貴資源和方法,可是,在這里我沒有說兒童文學閱讀是“語文教育”的一部分,而說是“生活”的一部分,其原因在于作為生活的兒童文學閱讀是大于語文教育的。所謂兒童文學閱讀大于語文教育,是指兒童文學的閱讀并不單單是為了“語文教育”,更是為了“生活”,為了生活得快樂。
二、兒童文學生活是語文教育的源頭活水
一個教師擁有了上述兒童文學生活,對他所從事的語文教育教學有什么幫助呢?我想。至少有以下一些好處。
有了兒童文學式的生存狀態,將幫助教師端正地認識、深刻地理解成為語文教育資源的那些兒童文學作品。他既能感受到哪些兒童文學作品“好”,也能看得清哪些兒童文學作品“壞”。最近。我和幾位關心、思考小學語文教育。真誠地想為小學語文教育變革做點事情的朋友,出版了對談體著作《小學語文教材七人談》。在這本書中,我們批評了現行教材中的不少篇章存在的問題。就我本人而言。我一直以來對教材中似是而非的兒童文學、短小輕薄的兒童文學的批評,一方面得益于兒童文學研究、語文教育研究的經驗,另一方面得益于從兒童文學中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后者起的作用更為根本。
把兒童文學閱讀本身作為一種生活的人一定對兒童文學有著真心的喜愛。而一個只是因為對語文教育教學有用才閱讀兒童文學的人,并不會真心喜愛兒童文學。這兩種類型的教師一走進語文教室。學生們就會直覺地觀察出他們對兒童文學的態度。教師對兒童文學的態度對語文教學十分重要。
和一年級小學生一起唱誦童謠時。教師有發自內心的那種愉悅嗎?如果老師有這種愉悅。學生是會清晰地感受到的,他就會由此知道,這些童謠可能是很珍貴的,不然,老師為什么那么喜愛它們呢?學生可能會因為老師喜愛而更加珍視它們。語文學習有了這種狀態。我們怎么會擔心孩子們厭學呢?
相反,一個教師講授童話《神筆馬良》。講到馬良的那支畫什么東西,那東西便活了起來的神筆時,無動于衷,面無向往之情,語無驚異之感,學生也就可能興趣驟減,看不到童話文體特有的面貌,感受不到幻想力、想象力的魅力和價值。這樣的兒童文學課堂。作為語文教育資源的兒童文學的特有價值就可能流失了。
杜威說,教育即生活。語文教育并不只是發生在課堂上的那四十分鐘里。語文教育其實是很綜合性、全方位的,它需要很多課堂以外的因素來推波助瀾,發揮作用。其中,教師的生活姿態就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語文老師是個熱愛生命的人,當蝴蝶飛進教室里,老師曾經打開窗子把蝴蝶放回到藍天去,教室里擺的幾盆花草,老師每天都悉心地拿著壺澆水照料,那么。當他朗誦一首表達對生命的熱愛的詩歌時,學生可能就會從老師的聲音中產生聯想,感受到老師的內心世界,這時,語言背后蘊涵的豐富的東西就會進入孩子的內心深處,語文學習就會獲得深層的效果。
關于這個問題,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個姓夏的老師,來小學一年級的一個班代課。他在課堂上想告訴學生事物的多樣性。他說,有些東西,可能既叫這個東西,又叫那個東西。比如圣女果,用它做雞蛋湯,它就是蔬菜,把它擺進餐后果盤,它就是水果。于是一個淘氣的學生就想開夏老師的玩笑,讓夏老師也一會是這個,一會是那個。下了課,他跑到老師面前說,“老師,你是不是叫‘夏天’呀?”夏老師說,“是啊!”“怪不得今天這么熱呢。”第二次夏老師來上課,下課時,那同學又跑到夏老師跟前問:“老師,你是不是叫‘下雨’?”夏老師笑著說:“我是叫‘下雨’,一會兒下大雨,一會兒下小雨,有時還噼噼啪啪下冰雹呢!”“噢!夏老師下冰雹了,快逃啊!”同學們高興得直叫,雙手捂著頭,嘻嘻哈哈地跑開了。第三次,那個同學問:“老師,你是不是叫‘下雪’?”夏老師回答:“是啊。一到冬天我就下雪,好讓你們這些小淘氣堆雪人、打雪仗啊!”第四次。夏老師主動問那同學:“你說,今天我叫夏什么啊?”那同學說,“老師,你保險猜不到。”說著,突然從身后拿出一只青蛙,伸到夏老師的眼前,夏老師被嚇得往后一跳。“今天你叫‘嚇一跳’!”說完。等待夏老師的反應。夏老師笑著承認:“沒錯,我是‘嚇一跳’。”第五次夏老師來上課,快要下課的時候,夏老師對大家說:“同學們,今天,你們肯定猜不到我叫夏什么。”“您叫夏什么?”同學們問。“我叫‘下課’!”夏老師說,“下一次課,你們的老師就回來上課了,所以,我該‘下課’了。不過,以后你們有事,可以到辦公室找我。”下課鈴聲響了,夏老師笑著和大家擺擺手,然后就向教室外走去。那個一直和夏老師開玩笑的同學,看著夏老師的背影,心里一陣戀戀不舍。他突然想到,到現在自己還不知道夏老師到底叫什么名字呢,于是飛快地朝夏老師的背影追了上去。
這是我和妻子合寫的兒童系列故事《屬鼠藍和屬鼠灰》中的一個故事。我們創作這個故事,一個用意是想塑造我們理想中的老師形象,表現老師和孩子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因為這是教育展開的根基。我在這里介紹這個故事,是想說,夏老師和屬鼠灰(那個與老師調侃的同學)之間的交往,也是一種兒童文學生活,在這種生活中,生動、自主、自發的語文教育、語文學習都令人愉悅地蘊含其中。
夏老師是一個有繆斯心性的人。是一個如布約克沃爾德在《本能的繆斯》中所說的,保持了孩提時代的傳統的教師。他所表現出來的這些精神素質。是小學語文教師最需要也是最重要的精神素質。小學語文教育是文學教育(兒童文學是主體),教師的生活態度和精神素質將深刻地影響到這種文學教育的質量。
一個小學語文教師,擁有了兒童文學生活,他的語文教育教學一定就有了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