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放學時,我布置了本周的家庭作業(yè)——全家合演《公儀休拒收禮物》。“我們要評‘最佳家庭表演獎’。怎么知道你們表演得好不好呢。我先憑你們的日記來判斷。下周五,家長來接你們的時候我們就發(fā)獎。還要推選一個家庭在班里演一演。好好作準備哦!”
周一,收到了孩子們的日記:
我們先商量好,我扮演公儀休,媽媽扮演公儀休的學生——子明,爸爸扮演某大夫的管家。接著布置好場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道具。我用手帕折了一個帽子。又找了一把芭蕉扇。媽媽做了兩條紙魚,涂上了顏色,用線穿起來。又準備了一本書,而我穿上媽媽的大衣。
OK了。我應表情嚴肅,可又忍不住要笑,“子明,你已經(jīng)來了好久了吧?”媽媽鞠了一躬,說:“老師。我剛來一會兒。您吃過飯了吧?”我轉(zhuǎn)了轉(zhuǎn)頭,露出回味的表情:“嗯,剛吃過。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我已經(jīng)很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恰好今天午飯我吃的也是魚)……
——徐寅濤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準備演一場課本劇。我先到衣柜里拿來三件睡袍。我穿上睡袍,感覺就像古代書生一樣:媽媽把頭發(fā)盤起來,穿上寬大的睡袍。真像個富態(tài)的管家;爸爸穿著睡袍,右手拿著一把扇子,嘿!還真不賴,感覺真像文質(zhì)彬彬的公儀休。
準備就緒,戲開演了。爸爸煞有介事地說:“子明,你已經(jīng)來了好久了吧?”我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說:“老師,我剛來了一會兒。您吃過飯了吧?”爸爸接著說:“……”當演到管家滿臉堆笑的時候。媽媽笑得很不自然。就像在哭似的。我皺著眉頭說:“太假了,重來!”第二次媽媽笑得更假了,分明是在傻笑,害得爸爸笑得眼淚都流出來了。我急了,便做了個示范,媽媽這下才笑得自然-些。到了爸爸演的公儀休說“正因為我喜歡吃魚……”的時候。我覺得他的動作太假了,便說:“快,配上捋胡須的動作,別板著臉!”這下可好了,爸爸做得像猴子在撓癢癢似的。我火冒三丈,叫道:“重來!”爸爸想打退堂鼓了。我不準。纏著他一直練。爸爸,不高興了,居然坐在一邊。罷演。我嘆道:“天哪,這戲怎么演啊!”
——胡月
透過以上文字,可以看到的是家長、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全家學會了表演課本劇,學生過了一回當導演的“癮”。又為寫作積累了素材,真是一舉三得啊!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是讓孩子們自由組合演,很少嘗試讓孩子的家長也參與進來,孩子經(jīng)過這樣一次排練,他們感觸怎會不油然而生呢?這種感觸來源于生活,真實、真切,是活潑潑的清泉!由此活動受到的啟發(fā),我又讓孩子想辦法教家長10句英語常用口語。讓孩子做考官考我們常用的中藥名(語文書基礎練習上的內(nèi)容)等,學生以此為題材寫出的作文充滿了情趣。看他們的作文。仿佛一個個家庭生活的場景出現(xiàn)在我眼前。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激發(fā)情趣事事皆可成文,張揚個性人人能作妙章。以智慧啟迪智慧。以情感激發(fā)情感,以思想碰撞思想,以開放式的指導和評價,才能指導學生寫出個性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