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要注意語言的積累、感悟和應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進行了這樣的描述。
學生能否具備較高的閱讀能力,應是影響未來閱讀活動進行的關鍵。而閱讀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還依賴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培養。但如何培養呢?我想還是一個“悟”字的運用。環顧現今的語文課堂。“感悟”已是一個頻繁出現的環節。再聽教師們說課,“感悟”一詞更是出現率極高。這似乎表明大家已充分認識到學生思考與感悟的重要性,只是放眼看許多課堂,這“悟”似乎又存在許多問題。
《荷花》教學片段:
師:剛剛看了荷花的幾種姿態,再想象一下還有哪些姿態?(師出示幻燈片,并引導學生用“有的荷花像——”句式說一說。)
生:……
師:襯托荷花美麗的是荷葉,有描寫荷葉的句子嗎?
(生讀)
師:荷葉長得像什么?
生:大圓盤。
師:還有一個字說明荷葉很茂盛!
生:冒。
(生齊讀句子。)
師:為什么用“冒”,不用“長”。不用“鉆”?
(師出示“冒”的兩個義項①向上透,向上升;②不顧。)
師(繼續問):對比一下,說說有什么理由?
生:(先后幾個學生說得都有點含糊。)
(師解釋原因。生齊讀。)
其實以上課例中,“冒”字也許是教學參考書上列出的重點,只是它的意思應是一種意象上的理解。無論學生。還是成人,看到圖片。或在記憶中很快就能知道那種景象。只是表達起來往往會有點困難。像這樣的詞語,我想,不用這樣大費周章來“悟”,讀一讀、說一說那種情景,并聯想出更多的運用場合,那樣效果會更好一點。誠然,古人曾說“于無疑處生疑”應是讀書的最高境界,但“疑”也有大小,大疑大解,小疑小解,方能恰到好處地詮釋文本。“入境、明象、會意”這樣的閱讀感悟過程,于“冒”字來說原文本就是一體的,我們應該可以將以上這一片段設計簡化。并起到更好的效果:
‘師:讓我們帶著欣賞的目光去荷花池畔再欣賞一次吧!(播放視頻。并以一個荷花花苞穿荷葉而出的畫面定格。)
師:小朋友們看到什么呀?
生:荷花。
(也有可能是具體姿態的荷花。也有可能是荷葉。)
師:是呀,在這如仙子般的荷花下是更多默默無聞的荷葉!誰能用一句話描述一下你所看見的畫面?
生:荷花從圓圓的荷葉間冒出來。
師:很好,“冒”字用得更好!它讓你感受到什么?
生1:荷花長得快。
生2:荷葉多。
師:是呀。看來這個字的里面還有不少內容呢,好好讀一讀。
第斯多惠說:“不好的老師就是轉述真理,好的老師叫學生去發現真理。”我想,教給學生感悟方法,讓他們會感悟,感悟出生活的真諦,感悟出做人的內涵。感悟出人生的價值,該是一件美好的事。就讓我們共同努力,悟出更多更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