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小數”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難,一方面貨架上的商品價格單、身高、限重標志等。幫助學生積累了生活經驗;另一方面分母是10的分數的學習。又給學生提供了知識基礎。那么如何使這部分比較淺顯的內容,煥發出數學的魅力。促使兒童的思維發展呢?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的研讀,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適當改編教材,使之更有層次性,更富有數學的意蘊。
一、知白守黑巧轉換
看圖先寫出分數,再寫出小數。
師:這3個正方形都被平均分成了——
生:10份。
師:你能用分數和小數來表示陰影部分的多少嗎?
(師生交流略)
師:根據陰影部分寫出小數看來難不倒大家。那么反過來。老師出示一個小數,你能在這樣的正方形中表示出來嗎?(教師出示0.2)
學生埋頭畫圖。
教師出示3種情況的圖:第一種。模仿原先題目的畫法,自左向右選2格;第二種,方向相反,自右向左選2格;第三種,任意在中間選2格。
師:這3種看起來不一樣,但其實都一樣,一樣在哪里呢?
生:都是從10份里面選取了2份。表示的都是十分之二,也就是0.2。
師:老師從這個圖里還能看到一個小數,知道是什么嗎?
學生不能回答。
師:老子認為黑白相生,也就是說黑與白是同時出現的。
生:老師,我想到了。剛才我們僅僅注意涂色的部分,而忽略了空白的地方。其實空白的地方就可以用0.8來表示。
師:換一個角度,往往就會多一種發現。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己在像這樣的空白圖形中涂一涂,再寫出相應的小數。
生:我涂了6份,用0.6來表示。
生:我涂了4份。涂色部分用0.4表示,空白部分用0.6表示。
如果就教材教教材。那么學生就會停留在簡單的模仿上,而不能往深處探究。而我在教學中分了3個層次:首先,是基于新知的適度強化。讓學生完成這樣的練習,有助于他們理解“分母是10的分數可以寫成零點幾”這一結論。其次。實現由形寫數到由數畫形的轉變。從圖形到小數是比較形象直觀的,而反過來,根據小數來涂圖形,則有了一定的難度,因為它必須根植于學生對小數意義的清晰理解。對不同畫圖方案的比較歸納,則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小數的本質,而去除形式上的干擾。另外,從對涂色部分的關注到對空白部分的分析,對于學生而言是思維的跨越,但教師適時的點撥啟發。還是比較自然地進行了辯證思想的滲透。最后。提供一個空白的正方形,讓學生自己涂,自己寫小數,給予了他們較為自由的空間。有益于他們發散思維的培養。
二、有無相生巧拓展
師(先出示上圖0到1部分):這里為什么是0.17
生:0到l之間被平均分成了10份。其中的1份就是0.1。
師:如果從0開始向右數兩格呢?
生:0.2。
師(出示完整的上圖):為什么這里是1.2呢?
生:1往后再數2格就是1.2。
生:1再加上0.2就是1.2。
師:那大家能完成其他的空格嗎?
學生獨立完成。
師:誰來說說1.7是怎么得到的?
生:我從1開始往后數的,1.1,1.2……1.6,1.7
生:我是從1.2開始往后數的,1.3,1.4,1.5,1.6,1.7。
生:其實不用那么麻煩,我是從后往前數的,2,1.9,1.8,1.7。
師:沿著不同的方向,得到同樣的結果。真好!
師:再請大家觀察帶箭頭的線上面和下面的數??纯茨馨l現什么?
生:我發現上面的數都是小數,下面的數都是整數。
生:我發現零點幾都在0和1之間。
生:我發現二點幾都在2和3之間。
師:那么,老師說一個小數你知道在哪兩個整數之間嗎?4.87 12.77
生:4.8在4和5之間。
生:12.7在12和13之間。
師:如果這個箭頭繼續往右走,你還能想到哪些小數呢?
生:3.1,3.2,3.3……
師:能說得完嗎?
直接讓學生填數軸上的數,難度并不大。但這樣做的弊端是:缺少對意義的追問以及內在規律的探尋。我對這個數軸采取了動態呈現的方法,使得在知識的發生、發展之間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脈絡。首先是對“有”的深刻追問,雖說0.1是教材呈現的,但學生對數軸上的0.1的認識是模糊的。老師看似不經意的一問,既加深了學生對于小數意義的理解,又巧妙地點出了數形之間的內在關聯。而對于1.7的思考。則促使學生從進、退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思考,體現了思維策略的多元。其次是通過觀察來發現數軸上的小數與相鄰整數之間的關系,適當滲透了區間的觀念,并為后續“小數的大小比較”的學習做了較好的孕伏。最后是從“有”到“無”,充分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通過引導學生想象箭頭后面的小數,有效擴充了學生小數認識的范圍;另一方面,讓學生利用發現的規律來進行一些簡單的判斷,也有利于學生演繹推理能力的養成。
三、虛實相間巧生成
(注:上面的4角、8角與2元3角是各商品的單價,在課始已經揭示了。)
師:能用上剛才的發現來猜猜王老師買的每種商品所花的價錢嗎?
生:能!
師:老師買橡皮所花的錢在1元到2元之間,誰來猜一猜。(課件演示)
生:1.5元。
生:1.9元。
生:1.2元。
師:前兩住同學關注了花錢的范圍,這很好。但我覺得后一位同學猜得更高明,我們來聽聽他的想法。
生:我認為橡皮的單價也很重要,2塊橡皮的價錢比1元要小,而3塊橡皮的價錢是12角,也就是1.2元了。
師:他不僅考慮了范圍,還考慮了單價。思考問題真全面,給他點掌聲。
生:我覺得還有可能是1.6元,因為如果買4塊,就是16角了。不就是1.6元嗎?
師:看來大家這會兒猜出水平來了,答案究竟是多少呢?(教師出示1.2元。)
師:再來猜猜鉛筆的價錢吧!
生:我覺得是3.2元,比如說買了4支鉛筆是32角,也就是3.2元。
生:也可能買了6支鉛筆,是4.8元吧!
生:老師,買5支鉛筆也有可能,不過正好是4元。
師:那么,老師買鉛筆花了多少錢呢?這個數很奇特,(出示4.0元)它其實呀就是4元,在超市里見過嗎?
生:見過。
生:超市里整元數一般都寫成幾點零元。
(猜測“買筆記本花的錢”過程略)
我也看到過許多老師采用了猜價格的游戲,但是往往因為缺乏數學味,僅僅是起到了活躍氣氛的作用,而對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卻意義不大。而這個環節,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逼”著學生往數學的深處去思考。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在這里,我先讓學生隨意地猜。著眼于他們對于數值范圍的把握。但僅由于此,教學是單薄、淺顯的。如何使學生打破思維定勢,全面關注與價格相關的信息呢?學生的多元理解。有效催生了意義的延展。當他們中有人猜出1.2元時,我便及時出擊,追問這樣猜測的原因。學優生對于計算、轉化過程附闡述,則撥開了大家思維的迷霧,促使學生對零散的信息進行了有效的組合與鏈接。上面的環節由虛及實,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的攀爬。而關于買鉛筆所花的價錢,教師除了讓學生關注猜測的合理性之外,更是擴充了小數的范圍,即小數部分是0的小數。相關生活經驗的喚醒,則進一步優化了學生的認知結構。
事物之間總是辯證統一的:黑白、有無、虛實,如影隨形。執其一端往往不能獲得對事物全面、深刻的理解。對于教材,我們既要實現文本顯性的解讀,又要進行文本隱性的追問,進而在對立統一中實現圓融。也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富有理性,師生之間也才能實現智慧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