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學生在認識事物、掌握事物的屬性、特征和相互關系時,都是通過比較進行的。學生只有通過比較才能區分事物之間的異同點、鑒別事物的優劣,才能識別事物,把它歸到一定的類別中去。當然,要進行比較。必須讓學生首先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個別部分或特性分出來,然后在比較中確定部分或特性之間的關系。同時,要注意從不同的角度、方面組織感性材料,變換事物的非本質特征,讓學生在分析比較中獲得準確的認識。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相關聯的知識進行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把握這一對象的本質特征,而且也能讓學生確切地認識到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更利于學生學習系統的知識,促進認知建構。前不久。筆者組織了一次教學研討活動,其中有位教師執教一年級“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的練習課,因為善于引領學生“比較”而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案例再現]
師:小朋友們,為了我們班的運動健兒們在學校的第36,屆運動會上能發揮出色,賽出水平,我們班后勤組給他們買來了99瓶礦泉水。如果第一天比賽運動員們喝了18瓶,還剩下多少瓶礦泉水?
生列出算式:99-18=
師:請同學們計算出結果。
生:81(瓶)。
師:如果第二天又喝掉幾瓶,這時已經喝了27瓶礦泉水,還剩下多少瓶?
生(很快地):99-27=72(瓶)。
師:如果已經喝了36瓶,你能很快算出還剩下多少瓶嗎?
有很多同學大聲喊道:還剩下99-36=63(瓶)。
師:我看到你們沒有筆算,就能口算出結果。看來,這道題是有規律的。我們先看被減數……
生:都是99。
師:減數有什么特點呢?
生1:都是兩位數。
生2:像18、27、36它們個位和十位上的數字和都是9。
生3:通過上面兩題的計算。我發現這樣的算式是有規律的。99減去一個數,得到的差和減數相比是將十位與個位數字換個位置。所以,差是多少只要將減數的個位與十位數字換個位置就能得出結果。
師:你能再舉一個例子嗎?
生3:99-34=43。
師:同意他舉的例子嗎?
生2:不同意,他的例子是錯誤的。我們剛才計算的算式中18、27還有36,這些都是一個兩位數,而且它們個位和十位上的數字和都是9。
生3:我明白了!99-45=54。(掌聲響起)
師:現在根據你們的發現,還能寫出幾道這樣的算式嗎?
生紛紛舉手。99-54=45,99-63=36……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寫出了這么多,現在有什么想要對大家說的?
生1:我們不能死做練習,要在學習中學會思考。
生2:通過剛才的計算。我就發現99減去的這個兩位數的數字和是和9有關系,如果這個減數的數字和不是9,這個規律就不成立。就像前面同學所說的99-34=43。
師:哦!99減去的這個兩位數的數字和是和9有關系,而34的個位與十位數字的和是……
生:7。
師:既然34的個位與十位數字的和是7,那么能不能根據剛才我們發現的規律。猜猜看什么數減去34也符合我們剛才發現的規律?
生:我猜是77-34。
師:猜想對不對呢?
生:計算一下就行了。
生計算,隨即是一陣驚喜聲:“啊,對的!”
思維閘門一下子打開了。頓時教室里小手林立,學生們情緒激蕩。都想把自己發現的成果與大家分享……
[案例反思]
1.初次比較,發現被減數特征。引導學生對三道算式進行比較很容易發現:每道算式中的被減數都是99。“我們先看被減數……”看似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恰恰是教者準確把握了兒童的年齡心理特點和認知基礎,給學生一個思維指向,讓學生快速發現特征。為后續教學打開“閘門”。
2.再次比較,發現減數特征。當學生發現被減數的特點后,教者自然追問:“減數有什么特點呢?”生2準確發現:“像18、27、36它們個位和十位上的數字和都是9。”但生3的思維已跳躍而過:“99減去一個數。得到的差和減數相比是將十位與個位數字換個位置。所以。差是多少只要將減數的個位與十位數字換個位置就能得出結果。”此時,教者并未否定生3的答案,而是讓他舉例說明。當生3舉例后,教者再追問大家是否同意生3的說法。此時,生2已按捺不住,立即匯報自己的發現,直至生3“醒悟”。此時,學生都已發現減數的特征,將教學進一步推進。
3.三次比較。發現同類算式規律。當學生發現被減數、減數的特征后。教者繼續追問:“既然34的個位與十位數字的和是7,那么,能不能根據剛才我們發現的規律,猜猜看什么數減去34也有上面我們發現的規律?”學生自然想到了77,而類似的算式也相繼從學生的思緒中進出。至此。這類算式的特征已被學生輕松發現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