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在進行二語習得的時候必然有著比較大的差異。本文通過對城鄉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二語習得情況的比較,揭示兩者間客觀存在的差異,啟發英語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二語習得理論。
【關鍵詞】二語習得 語言環境 學習動機 中介語城市學生 農村學生
在我國,英語已經作為國民基礎教育的一門學科。從理論上講。英語的學習符合“二語習得理論”的范疇。“二語習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導的情況下,通過有意識學習或無意識吸收,把握母語以外的一門語言的過程”。2009年,筆者有機會下鄉支教一年。在支教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城區學生和農村學生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相同之處不少,但存在的差異更為明顯。
一、環境對小學生二語習得的影響
從表面上看,教學環境處于教學活動的外圍,但它卻在整體背景上干預著教學活動的開展,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效果。
由于城市和農村本身就存在著不同的社會環境,因此教學環境自然也是不同的。在城區,由于有著素質相對較高的師資資源的優勢。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和自然地進入到教師所創設的語言情境中,了解并掌握所要學的語言知識。而在一些農村地區,有些學校甚至沒有專職的英語教師,更談不上大學英語專業畢業的科班教師。因此,學生往往很難有機會進入適合文本學習的語言環境,而只能靠簡單、機械的,傳統、落后的方式來學習英語。
例如,筆者去年在本校進行《牛津小學英語》(6A)第一單元Public signs的Part A的教學時,創設了一個情景:Amy(筆者的英文名字)is Working in a strange village now,There ale so many pictures here,Amy knows that those are public signs,but she doesn’t know the meanings of them,Can you help her?然后,筆者就直接播放本課的錄音,并在播放錄音前呈現了下列問題:
(1)How many signs can you find in the passage?
2)What do they mean?
(3)Can you translate them into Chinese?
由于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英語語言基礎,且這些城市學生的課前預習普遍較認真,因此,他們很快就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并在筆者的幫助下了解了該單元的重點句子結構。
眾所周知,不管是進行母語的學習還是第二語言的學習,背誦都是必不可少的。從四年級開始,筆者就要求他們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背誦課文,甚至對于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們提出了背誦優秀英文小短篇的要求。筆者還要求他們,不能想著中文背英文,必須強求自己用英語思維來背英文。因此到了六年級,學生們背誦的能力自然而然就更強了。
今年,筆者來到一所農村小學支教,學校領導仍然安排任教一個六年級的班。同樣,筆者第一天布置了預習第一單元Part A的任務,第二天按照原先設置好的步驟出示了所創設的情景。一席話后。學生面面相覷,不知道怎么回事。后來,筆者不得不重新把創設的這個情景翻譯給他們聽,然后講一句英文,翻譯一句中文,最后出示3個問題。雖然最終還是完成了那節課的教學任務,但感覺吃力。課后筆者了解到,這個班在4年的英語學習中居然換了4任英語教師。如此頻繁地更換英語教師,學生怎么能夠對教師創設的語言學習環境達成默契?
與城市學校相比,農村學校英語課堂教學中語言環境的創設本身難度也比較大,一是可資利用的物質條件較差,二是教材內容過分地貼近城市生活而遠離農村生活。
二、學習動機對小學生二語習得的影響
二語習得的關鍵是習得者要主動地、自然地進入言語交際的狀態和情境。學生主動與否,取決于他們的學習動機。
教育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動機包含了一系列的因素,這些因素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動力”和“方向”。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引起的,學習也不例外。學生學習的過程是被學習動機支配著的,或者學習動機是學習動力產生的初始因素,它表現為學生學習的目標、愿望、興趣等,對學習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根據Gardner和Lambert的觀點,動機可以基本上分為兩種:融合型和工具型。Gardner和其他的研究人員把“融合型動機”定義為“學習者個體由于希望和他認為的那個有價值的語言社區更好的交流而產生的強烈的學習愿望”(Gardner,Smythe,ClementlGliksman,1976:199)。融合型動機和以下這些因素有緊密的聯系,比如“對目標語感興趣”,“對待學習目標語的態度”,“對學習環境的態度”,“對目標語社區的態度”和“目標語社區有交流的愿望”等等(Gardner,1982)。這種動機和工具型動機截然不同,因為工具型動機的學習者是完全為了達到某種實用的目的而學習的。
為了對比城區和農村小學生們學習動機的不同,以及他們在不同的學習動機下如何進行二語習得,筆者各選取了兩名學生:城區的一名學優生夏同學和一名學困生許同學,農村的一名學優生朱同學和一名學困生顧同學。夏同學是我校上一屆少先隊大隊長,她有著非常明確的學習目標,因此她的學習態度非常端正,學習習慣也非常好,英語學習對于她來說是一種享受。朱同學是筆者現在所接班的英語課代表,此班的英語基礎較差,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朱同學仍然能保持積極的學習英語的態度,因為家庭條件不允許他請家教,所以他幾乎是用上了全部的課余時間來學習英語。許同學是任課教師都感到很頭疼的一個學生,他有著非常聰明的腦袋。可也有著最不端正的學習態度。為了能讓他好好學習,教師和家長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可最終教師發現,他如果想達到教師應許的某個承諾,就會在一段時間內認真學習,而且學習效果也會非常好。可一旦目的達到了,他就又故態復萌。他的學習動機完全是為了達到某種使用目的而學習。顧同學的情況則比較特殊,她是一對不能生育的夫妻抱養的孩子,還有著輕微的癲癇病。因此她基本上沒有什么學習動機,只是坐在課堂上看老師表演,課后也從來不完成任何作業。每次跟她或者她父母談過之后,都收效甚微,或許對于這個孩子來說,平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這四個學生都是個案,還有好多學生由于學習動機的不同,對英語學習的態度也不同。但總體而言,具有融合型學習動機的學生。他們在二語習得方面的進步都非常顯著;具有工具型學習動機的學生,就算他們的英語學習暫時還不錯,那也只是他們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進行的努力,最終他們的二語習得效果都會比較差。
作為英語教師,要做的就是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積極的學習動機,否則二語習得很難在課堂教學中取得實效。
三、中介語對小學生二語習得的影響
“中介語”(interlanguage)就是介于母語和目標語之間的一種過渡性語言,也就是學習者的語言,因此也被稱為“過渡語”。“石化”(fossilization)是中介語的一個重要特征。“石化”也稱為僵化,是指二語習得者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停滯狀態或者錯誤反復出現的狀況。
作為英語教師,首先要了解中介語石化的特征,即學生的英語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石化。但即使出現了石化,也可能是階段性石化(temporary fossilization),而不是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這一點城區學生和農村學生的區別不大。一般來說,小學生學習英語都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興奮期、適應期和習慣期。剛接觸英語的小學生,對于英語課和英語作業的興趣都非常濃厚;一兩個學年過后,他們對英語的新鮮感過去了,就會覺得英語和語文、數學沒什么區別了,在這個時期,大部分學生都會漸漸地適應英語學習,并且逐步地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但也有一小部分學生,他們逐漸感覺英語學習是件很麻煩的事情,它既不像語文那樣簡單易懂,也不像數學那樣只要懂得方法、記住公式就可以了,英語有太多難記的單詞,而且這一小部分學生根本找不著單詞的規律。所以背誦單詞成了一件很讓他們頭疼的事。
這時,教師就應該了解學生的狀態,明確地告訴學生,這不是停止進步了,不是石化,最多算得上是“穩定化”(stabilization),即石化的前兆,如果他們有機會接觸最優化輸入或接觸目的語環境,就可以解決這個時期所出現的難題:作為英語教師,還要區分個體石化和集體石化。例如,同一生源地學生的語音帶有群體性特征,特定區域的學生有著群體的發音石化。其成因主要是培訓轉移及母語遷移。
城區學校的學生由于其普通話的水平比較高,在語音石化上的表現并不明顯,但是,農村地區的學生的語音石化現象就比較嚴重。以江都農村地區的一些學生為例,他們在母語中就存在[n]、[1]不分的現象,在學習英語的時候他就會對Nike、like這樣的單詞發音混淆不清。對此,教師就需要集體正音以解除石化,還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防止學生的中介語過早出現石化現象。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正確的輸入,盡量保持學生的興趣,進而拖延心理高原期出現的時間;盡量減少母語的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同時積極利用母語的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等等。
既然二語習得無法擺脫母語的影響,那么就充分利用其中有利的方面,比如漢語中的語法、詞法、某些句型以及語序等,都可以對英語學習起到正面的影響。同時盡量避免母語的干擾,避免中式英語的出現。同時,英語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英語語言素養,保障最佳輸入以避免教師授課時犯的錯誤可能會被學生當作正確的輸入,并因這種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而引起培訓石化。
二語習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英語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付出艱苦的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