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析小學語法之“自然習得”論
肖禮全(2006:50)講道:“語法是語言運動的游戲規則。有語言運動。就有語言運動規則的存在。而語法正是這種運動的規則。”Cameron(2001)指出:即使在以“口語交際教學”的小學階段,孩子也需要一些語法知識幫助他們牢固地、正確地掌握語言。《標準》則作了如:下描述: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要改變英語教學過分重視語法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因此,小學語法教學應該是必要的,但不是主要的、重要的。
羅錢軍(2005)論證到:外部環境的諸多改善并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是在“漢語大環境”下學英語這一基本事實。正是這一大前提,從根本上決定了在我國國內只能“學得”英語這門“外語”,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自然而然地“習得”只能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標準解讀》(2002:63)也指出:英語教學不可過于強調“習得”式學習,而應該重視科學地設計教學過程,努力創設知識內容、技能實踐和學習策略的需要都很豐富的情景。因此,筆者認為,小學英語語法主要是“學得”而非“習得”。
二、倡導小學英語語法之“強化學得”
怎樣開展“學得”語法教學呢?小學語法教學應努力將一種“抽象的語法現象”以具體且簡潔的“語法形式”進行呈現,著力培養學生運用該語法形式進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應用”中“強化學得”。要遵循以下教學原則:
1 Implicit—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隱性語法教學與顯性語法教學相結合的原則)。
Exphcit grammar teaching(顯性語法教學)側重在教學中直接談論語法規則,語法教學目的直接明顯,一般成人在學語法時多采用此教學方法;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隱性語法教學)則要求在教學中避免直接談論所學的語法規則,主要通過情景讓學生體驗語言,并在交際中運用“歸納法”歸納出語法規則。該原則對智力尚處在發展時期的孩子采用更為合適。但是對中國的外語學習者來說,由于缺乏自然語境,再加上學習的課時有限,采用“歸納法”無疑是行不通的,也是最不經濟的,因而,筆者認為要獲得其最大效益只能用顯性英語語法教學與隱性語法教學的有機結合。
2 Meaning goes first(意義先行原則)。
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學習語言時,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語言的意義(meaning)上,很少注意到語言形式或語言規則。由于孩子的關注點在語言的意義上,如果在開始授課時,教師首先談論語法規則。勢必導致他們不感興趣。
在語法教學上,英國專家提倡采用這樣的教學順序。首先,讓孩子在一個有意義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語法項目;然后,提供足夠的機會讓孩子在較真實的語境中進行交際性活動,運用所學的語法項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會運用的基礎上,教師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語法規則上來,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容。
3 Economy(適量原則)。
除以上兩點外,在解釋語法項目時還要注意“Economy”原則,即:講解要適時適量,解釋清楚就可以了,不要啰唆,導致孩子糊涂及生厭。太多的理論解釋反而適得其反,最關鍵的是實踐、實踐、再實踐。
三、“強化學得”下的小學英語語法教學策略
1 積極創設情景話題或語境,呈現教語法。
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創設情境話題時有許多優勢,但也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故不是主流的情景創設方法;而通過設置情景話題,讓其在語境中呈現語法,則能有效回避多媒體教學的種種局限。“語境的創設有多種途徑,圖片就是其中之一。”(David Riddell,2001:29)
[案例一]
T:LOok at this picture,This is Beiiing,Do you want to go to Beiiing?
T:Did you got0Beijing?
S1:Yes,I so there last year.
T:No,1 went there last year.
這里,教師先是以“Look at the picture”引起學生注意,用“Do you want to go to Beijing?”展開話題,然后以一個疑問句“Did you go to Beijing?”迅速將話題轉入了以一般過去時為結構來表達的句子,將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這兩種時態的用法靈活呈現、運用于交際活動之中,讓學生在語境交際中體驗、感悟了這兩種時態的用法差異。
以上是一種以師生互動為主要形式的話題表達語法教學形式。以話題表達為形式的英語語法教學有寫實性話語交際和猜測性話題表達,將二者用于新授語法結構的操練時,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因素:第一,它所設置的話題本身具有交際價值,能夠喚起學生的交際欲望:第二。它所設置的話題充分估計到了學生現有的詞匯量能夠支持話題的交際。
2 運用“預制語塊”,化抽象為具體,高效學語法。
“兒童學習語言是選擇性模仿。選擇性模仿是對示范者語言結構的模仿,而不是對其具體內容的模仿。選擇性模仿把示范句的語法結構應用于新的情景以表達新的內容,或將模仿獲得的結構組合成新的結構。”(李宇明,1995:32)實現兒童“選擇性模仿”的一個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就是:通過預制語塊教學語法。
“預制語塊”是集功能和形式于一體,兼具詞匯與語法特征的語言構塊(Nattinger&DeCarrico,1992:1)。預制語塊常作為整體儲存在語言使用者的記憶里,在使用時不需經過語法的生成和分析而直接從記憶中提取使用(姚寶梁,2004)。已具備初步概括能力的小學生可以很容易地從語塊中推斷出哪部分是被替換的。哪部分可以充當框架,并決定這個框架的語用功能。現行小學英語教材的最大特點就是以話題為主展開的教學,因此,在構建“預制語塊”教學時,應多圍繞話題進行展開。如談論時間的語塊“When is…?”“At…O’dock”時態方面的語塊:“be+V-ing”,“人,物+V—ed”;代詞方面的語塊:“主+動”,“動+賓”,“形代+人/物”等。
3 采用順口溜,活化語法形式,開心記語法。
兒童天性喜歡節奏和韻律,在語言模仿方面,尤其喜歡短巧精練的順口溜。以下是筆者在日常的教學中積累的部分順口溜:
(1)d0,does,did三個助動詞的用法以及現在進行時的一般結構:Do,does,did三兄弟,3d not加動原,3d動原加問號。3d不與be相見,be與doing常會面。(六年級適用3d,五年級可拆成2d。)
(2)幾種物主代詞的用法區別:主格走在動詞前,賓格跟在動詞后;形代一定要加物,名代切記把物免!
用這種順口溜的學習方法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語法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有的學生還學會了自己編順口溜,歸納總結語言規律。
4 提供語篇或錄音,采用任務型教學,強化用語法。
[案例二]
T:Huangshan is very beautiful,Well,kt’s listen and have alook.
(錄音文字材料略)(在播放和呈現語篇錄音文字材料之后,教師提出下列問題并讓學生齊讀錄音文字材料后回答問題)
(1)Did I go to Tunxi last summer holiday?
(2)When did I go to Huangshan?
(3)How did 1 go to Huangshan last sumlner holiday?
(4)What did I doin Tunxi?
在這篇材料中,教師較好地把一般現在時與一般過去時兩種語法現象糅合到了這一語篇之中,巧妙地把任務型教學與英語語法的學習結合起來,且所選用的謂語動詞也不再僅僅是“went”了,語篇中一下子出現了5個不規則動詞的過去式。但是,學生卻能夠根據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積累來正確理解語篇中這些動詞和動詞詞組。
總之,在以“強化學得”前提下開展的小學英語語法教學中,不管我們采用什么樣的方法和策略,都必須設法給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接觸目的語的機會。增強他們的語感能力,培養他們的外語思維能力。最終實現將語法知識轉化為在英語實踐中有效運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