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種教學流派的形成與繁榮,都需要有一批名優教師的引領和帶動;而名優型教師的培養,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臺與載體。創辦于2001年的南通市通州區“名師之路”教育科研協會(簡稱通州“名師協會”),就是這樣一個以培養和造就通州“名師”為主要宗旨的學習型、研究性組織。協會自創辦以來,始終注意對課堂教學的關注和研究,有效地促進了會員教學素養的提升及個人教學主張與教學風格的孕育和萌生。協會已先后培養出了9名江蘇省特級教師,43名南通市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被有關部門和多家教育媒體譽為“通州現象”。
通州“名師協會”是如何引導會員關注和研究課堂。促進其在教育教學中快速成長的呢?
一、以“會課”為中,集中探討和研究課堂
協會多年來所形成的一個重要的活動載體,就是以“會課“為中心,引導會員集中探討和研究課堂。“會課”的方式主要有:
新會員集體“會課”。協會每學年都要適當發展部分新會員。新會員入會后的第一項活動,就是由協會組織他們進行集體會課,其他在編的老會員一同聽課和診課,使每位新會員一入會就引起對課堂教學的高度重視和關注。
全體會員專題“會課”。協會經常圍繞課堂教學組織有關的話題研討。每次話題研討都要圍繞話題組織全體會員進行專題“會課”。這樣的“會課”有中心、有重點,有明確的研究問題的指向,大大提高了“會課”的質量和效果。
區內或跨區域-會課”。協會先后在本區內組織了以面向基層學校、與基層學校開展“互動會課”為主要形式的教育科研“手拉手”活動100多場,足跡遍及了全區60多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同時,協會還先后組織會員赴安徽的天長、江蘇的寶應、東臺、江陰、太倉、啟東等地,與相關學校開展了跨區域的“會課”學習、交流活動。以“課”研課,以“課”交友,大大豐富了會員對課堂教學的感受。
二、以話題研討為平臺。深入探討和研究課堂
通州“名師協會”另一個重要的活動載體,就是以話題研討為平臺,引導會員深入探討和研究課堂。協會自成立以來,在會員中組織的大型話題研討活動一共有12次,其中涉及課堂教學的話題就有7個,分別為:(1)“教學細節與教學理念”。此話題旨在引領會員從關注課堂細節開始,探尋課堂教學背后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理念,以更好地優化和改善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品位和質量。(2)“‘?’與教學”。此話題重點在于引領會員從關注課堂教學的“問題”人手,不斷增強課堂教學的“問題”意識。使課堂教學能更好地指向于對問題的關注與探究,培養自己同時也培養學生對問題的關注和探究的能力。(3)“教學:超越知識的智慧”。這里特別提出了“智慧”這一課堂教學的關鍵詞,旨在引領會員將課堂教學不僅視作為“傳授知識”的地方,更作為師生“智慧”互動和生成的地方。(4)“享受課堂”。這是協會在聽了朱永新教授關于“享受教育”的報告后提出的一個研討話題。目的在引領會員從“享受”出發,思考對課堂教學的重構和改革,努力使課堂教學能更好地回歸師生的生活,實現課堂教學對人的“精神幸福”的終極觀照。(5)“課堂教學:師生生命的交響曲”。此話題以“生命”和“交響曲”為核心詞,既凸顯了課堂教學中“生命”的意義和內涵,同時也關涉了課堂教學中師生的真性交流與互動,是對會員課堂教學理念的很好引領。(6)“和諧:課堂教學的生命化追求”。這里又一次以“生命”為關鍵詞,并將其與課堂教學的“和諧”聯系起來,旨在引領全體會員探索和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和諧”課堂和如何實現課堂的真正“和諧”。(7)“我心目中的課堂教學關鍵詞”。此話題在于引導會員對自身課堂教學理念和思想的關注及提煉,并要求能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予以闡述。其研討的過程。也就成了每位會員對自身課堂教學認真檢視和審察的過程,成了個人對課堂教學思想和理念提煉與加工的過程。成為自我由教學經驗逐步上升為教學主張、教學風格的過程。
以上話題的研討,有的是在協會中單獨組織,有的還特邀省內外有關教育專家及著名特級教師一同參與。有效地提升了研討的品質和內涵。
三、以特級教師為“范本”。用心探討和研究課堂
每一位特級教師,尤其是已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與特色的優秀特級教師,其課堂教學及個人成長經歷,都可以作為其他教師學習和研討的“模本”或“范本”。通州“名師協會”對此主要采用了以下形式予以關注和引導:
認真觀摩特級教師的“示范課”。通州“名師協會”曾先后邀請過數十位在全國有影響的著名特級教師來該區為會員講學,并與會員“同臺會課”。會員們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尤其是特級教師的“示范課”,每位會員都極認真地觀摩,并用心地揣摩,其中一招一式都映入腦海,并引起自己長久的思考,從中引發出對課堂教學的許多新的解讀和感悟。
虛心聽取特級教師關于課堂教學的專題講座。特級教師執課以后,還都要圍繞所執教的課進行有關課堂教學的專題講座。協會的老師也非常珍惜,聽得非常專心。他們除了虛心聆聽以外,還常常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與之對話,不斷深化了自己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和把握。
舉辦特級教師成長論壇。特級教師都是從課堂教學中成長起來的,但他們的整個教育生涯又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為此,協會經常組織專題的特級教師成長論壇活動(至今已舉行了14期),讓那些著名的特級教師,包括從該協會中新成長起來的特級教師在論壇中談理想、談人生,談對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四、以理論學習為引領,科學探討和研究課堂
教師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一種科學的行為,只有依循教育科學,課堂教學才能有內涵、有品質,也才能更好地形成教師個人的教學理念、教學主張和教學風格。為此,通州“名師協會”十分注意通過以下形式。幫助會員不斷拓寬理論視野,以更好地把握和建構自己的課堂教學:
暑期赴高校集中聽課學習。每年暑期,協會都要專門組織會員赴高校集中聽課學習。幾年中,他們已組織會員各三次赴華東師大和南京師大,兩次赴北師大,一次赴華中師大,先后聽取了近五十位教授(其中大部分為博導)的六十多場專為該協會會員所做的精彩報告,其中很大一部分內容所關涉的就是課堂教學。每一場報告,對會員都是一次心靈的沐浴,從而使自己對課堂教學的認識日臻深刻和完善。
邀請專家來我區講學。先后被協會邀請來我區為會員講學的教育專家有國家督學、江蘇省教科所原所長成尚榮,南師大教科院譚頂良、趙志毅教授。北師大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肖川教授,原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朱永新教授等,有的還不只一次被邀請來該區為會員講學。他們所講的內容既有教育學方面的。也有專門的關于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方面的,對會員課堂教學理念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系列讀書活動。協會十分重視會員的讀書學習,每年都要為會員組織征訂一部分教育理論書籍,其中也包括一些教學論方面理論專著。會員都十分珍惜。他們邊閱讀,并注意邊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思考。協會還定期組織一些專題讀書報告會,如“我讀書,我成長”、“走進生命的一本書”、“讀陶行知,走‘名師之路”’等。讀書滋潤著會員的心靈和思想。也必然促進其教學素養的全面豐富和提高。
五、以課題關注為抓手,高效探討和研究課堂
教學流派的形成,起源于獨特的教學主張與風格,而獨特的教學主張與風格,在很多時候、很多情況下又是由一個個鮮活而具個性的教育教學課題生成和孕育的。在這方面,通州“名師協會”也有其獨到的做法與抓手:
指導會員圍繞課堂教學選擇課題。自“十五”以來,協會先后有六十多位會員分別申報和承擔了通州區、南通市和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教學方面的研究課題,而且大部分都是個人所任學科內的課題。這些課題的確定,為會員更好地關注課堂,逐步形成自我的課堂教學風格與特色打下了基礎。
指導會員緊密結合課堂實際研究課題。有了研究課題,協會予以了自始至終的關心與指導。他們在會員中多次專門組織過關于課題研究的講座,還經常走訪會員,了解課題的進展情況,指導與幫助會員生成和推出相關的課題研究成果,使課題研究越來越成為會員在課堂教學中放飛自我的又一重要平臺與載體。